引 论 | 第1-12页 |
一、 “言不尽意”的提出及发展过程 | 第12-21页 |
二、 “言不尽意”产生的根源 | 第21-28页 |
(一) 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的影响 | 第21-25页 |
(二) 乐文化对“言不尽意”观产生的影响 | 第25-28页 |
三、 “志”和“情”--诗歌语言所不能尽之“意” | 第28-38页 |
(一) 诗言志--人对自身认识的诗意表达 | 第29-35页 |
1 志: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 | 第29-30页 |
2 志丰富的内涵:仁和道 | 第30-35页 |
(二) 诗缘情--个体生命的冲动 | 第35-38页 |
四、 立象以尽意--“言不尽意”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38-55页 |
(一) 语言之象 | 第39-45页 |
1 文字之象 | 第40-42页 |
2 语音之象 | 第42-45页 |
(二) 无形之象--养气澄怀 | 第45-49页 |
(三) 有形之象--物象、兴象、意象 | 第49-55页 |
五、 得意忘象--“言不尽意”对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理论的影响 | 第55-62页 |
(一) 超理性把握--悟 | 第56-58页 |
(二) 感官知觉体验--味 | 第58-62页 |
结 语 | 第62-64页 |
参考书目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