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元代开发西北的原因和指导思想 | 第12-31页 |
第一节 元代开发西北的原因 | 第12-21页 |
一、 元代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 第12-17页 |
二、 蒙古征服战争对西北地区造成很大破坏,战后亟待恢复 | 第17-19页 |
三、 加强对西北地区统治的需要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元朝统治者开发西北的指导思想 | 第21-31页 |
一、 大蒙古国时期开发西北的意识 | 第21-25页 |
二、 忽必烈等元朝统治者开发西北的指导思想 | 第25-31页 |
第二章 元代开发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举措 | 第31-70页 |
第一节 括户与迁移军民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开展屯田 | 第34-47页 |
一、 主要屯田区 | 第35-43页 |
二、 屯田成功的原因 | 第43-46页 |
三、 元代西北地区屯田的历史教训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兴修水利 | 第47-60页 |
一、 陕西行省 | 第48-50页 |
二、 甘肃行省 | 第50-54页 |
三、 其他地区 | 第54-56页 |
四、 泾渠渠系的用水管理 | 第56-60页 |
第四节 其他益农措施的实施 | 第60-64页 |
一、 推行社制 | 第60页 |
二、 西北地区经济作物的栽种 | 第60-64页 |
第五节 元朝统治者保护西北地区畜牧业的措施 | 第64-70页 |
一、 保护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原因 | 第64-66页 |
二、 保护西北地区畜牧业的措施 | 第66-67页 |
三、 元代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规模 | 第67-70页 |
第三章 元代西北地区的工商业开发 | 第70-103页 |
第一节 元代西北地区手工业开发 | 第70-92页 |
一、 对西北地区手工业开发的重视 | 第70-71页 |
二、 促进西北地区手工业开发的几个因素 | 第71-77页 |
三、 元代西北地区建筑业的发展与新型宗教建筑 | 第77-91页 |
四、 元代西北地区手工业开发的特点 | 第91-92页 |
第二节 元代开发西北地区商业的措施 | 第92-103页 |
一、 开发之举措 | 第92-99页 |
二、 开发之效果 | 第99-103页 |
第四章 元代西北地区的交通建设 | 第103-132页 |
第一节 西北地区驿站的设立 | 第103-118页 |
一、 新疆地区 | 第105-107页 |
二、 陕西行省 | 第107-110页 |
三、 甘肃行省 | 第110-116页 |
四、 西北藏区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西北地区驿站的管理 | 第118-128页 |
一、 首思供应 | 第119-120页 |
二、 符牌配置 | 第120-121页 |
三、 签补站户 | 第121-123页 |
四、 整治驿站 | 第123-126页 |
五、 赈济驿站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西北地区驿站的作用和意义 | 第128-129页 |
第四节 黄河漕运的开通 | 第129-132页 |
第五章 元代西北地区的灾害及政府的赈灾活动 | 第132-159页 |
第一节 元代西北地区的灾害 | 第132-146页 |
一、 陕西行省 | 第132-142页 |
二、 甘肃行省 | 第142-144页 |
三、 西北其他地区 | 第144-146页 |
第二节 元朝政府的赈灾活动 | 第146-159页 |
一、 关于赈济的法规和政策 | 第146-147页 |
二、 赈灾措施 | 第147-153页 |
三、 赈灾物资 | 第153页 |
四、 民间赈济 | 第153-154页 |
五、 战乱与赈灾 | 第154-155页 |
六、 元代在西北地区赈济的特点 | 第155-157页 |
七、 对陕西旱灾的赈济 | 第157-159页 |
第六章 元代西北经济开发的历史地位 | 第159-181页 |
第一节 元代西北地区的民族新格局 | 第159-162页 |
第二节 元代西北地区多元经济的活跃 | 第162-166页 |
第三节 探寻黄河源的新成果 | 第166-171页 |
第四节 以宁夏为个案借鉴元代西北经济开发的成功经验 | 第171-173页 |
第五节 元代西北经济开发的历史教训 | 第173-181页 |
简要结论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3页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3-194页 |
后记 | 第194-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