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1 研究的科学问题及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岩溶石漠化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重大意义 | 第11页 |
·石漠化的定义 | 第11页 |
·石漠化的问题和现状 | 第11页 |
·岩溶区植被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13页 |
·岩溶区生态退化原因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岩溶区植被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岩溶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和区划研究 | 第12页 |
·岩溶区植被的功能规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与恢复对策研究进展 | 第13页 |
·植被生态恢复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研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15-16页 |
·岩溶区代表性植被生态恢复模式及选择原则 | 第16页 |
·不同模式的群落样方调查方法 | 第16-17页 |
·森林模式 | 第16页 |
·竹类模式 | 第16-17页 |
·藤本植物类模式 | 第17页 |
·农作物模式 | 第17页 |
·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模式群落的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国内外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方法简介 | 第17-18页 |
·广西岩溶区森林模式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18页 |
·竹类模式群落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18页 |
·藤本植物模式群落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18页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第18页 |
·土壤覆盖率: | 第18页 |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方法 | 第18页 |
·植物体营养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植物生物多样性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 第20-23页 |
·岩溶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特征 | 第20-21页 |
·任豆人工林 | 第20页 |
·台湾相思人工林 | 第20页 |
·吊丝竹林 | 第20页 |
·山葡萄 | 第20-21页 |
·金银花 | 第21页 |
·玉米地 | 第21页 |
·不同人工恢复模式的生物多样性 | 第21-23页 |
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 第23-31页 |
·不同人工恢复模式的生物量 | 第23-24页 |
·经营作物的生物量 | 第23页 |
·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 | 第23-24页 |
·枯枝落叶层的现存量 | 第24页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群落的生产力 | 第24页 |
·岩溶区森林恢复模式经营树种生长规律 | 第24-31页 |
·任豆树干材积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经营树种的生长分析 | 第25-31页 |
·任豆胸径生长分析 | 第25-26页 |
·任豆树的树高生长分析 | 第26-27页 |
·任豆树材积生长分析 | 第27-28页 |
·台湾相思胸径生长分析 | 第28-29页 |
·台湾相思树高生长分析 | 第29-30页 |
·台湾相思材积生长分析 | 第30-31页 |
5 植被恢复模式主要植物的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 | 第31-37页 |
·任豆树器官组织养元素特征 | 第31-32页 |
·台湾相思组织器官的营养元素特征 | 第32页 |
·吊丝竹组织器官营养元素特征 | 第32-33页 |
·金银花和山葡萄组织器官营养元素特征 | 第33-34页 |
·岩溶区玉米组织器官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34页 |
·不同模式枯枝落叶中营养元素的含量 | 第34-35页 |
·系统输出一吨干物质的营养元素特征 | 第35-37页 |
6 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可持续经营 | 第37-47页 |
·岩溶区石漠化形成过程与生态恢复可行性 | 第37-38页 |
·岩溶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经营现状分析 | 第38页 |
·森林类经营模式现状分析 | 第38页 |
·竹林类经营模式现状分析 | 第38页 |
·藤本类经营模式现状分析 | 第38页 |
·玉米经营模式现状分析 | 第38页 |
·影响岩溶区生态恢复模式可持续经营的因素 | 第38-40页 |
·岩溶区土壤系统的生态脆弱性 | 第38页 |
·岩溶区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 第38-39页 |
·营林措施 | 第39页 |
·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市场化经营 | 第39页 |
·国家政策与法规 | 第39-40页 |
·群众的文化水平 | 第40页 |
·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3页 |
·岩溶区生态植被恢复模式可持续经营目标的特殊性 | 第40页 |
·岩溶区生态恢复模式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0页 |
·岩溶区生态恢复模式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40-41页 |
·岩溶区生态恢复模式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41-42页 |
·岩溶区生态恢复模式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广西岩溶区植被生态恢复模式的可持续经营对策 | 第43-47页 |
·提高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 第43页 |
·保护好土壤生态系统固有特性 | 第43-44页 |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 第44页 |
·产品的生产与深加工控制对策 | 第44页 |
·提高当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 第44-45页 |
·提高岩溶区生态恢复模式的科学研究水平 | 第45页 |
·解决好投资与收益问题 | 第45页 |
·完善市场体系,创建特色产业基地 | 第45页 |
·完善相关的国家政策与管理机构 | 第45-47页 |
7 结语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1 广西岩溶区生态恢复模式群落常见植物 | 第54-59页 |
附表 岩溶区任豆和台湾相思树干解析木原始数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