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7-19页 |
| ·关于氟碳铈矿 | 第7-8页 |
| ·氟碳铈矿处理工艺综述 | 第8-14页 |
| ·氧化焙烧-硝酸浸出制备氧化钕 | 第8-9页 |
| ·氧化焙烧-盐酸浸出法 | 第9页 |
| ·氧化焙烧-稀硫酸浸出法 | 第9-12页 |
| ·碱法 | 第12页 |
| ·酸碱联合法 | 第12-14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相关名词 | 第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9页 |
| 第二章 从含氟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铈过程产生第三相的原因 | 第19-35页 |
| ·引言 | 第19-21页 |
|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 ·原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3-31页 |
| ·第三相及沉淀的组成 | 第23-24页 |
| ·P507还原性检验 | 第24页 |
| ·不同稀释剂对铈的还原规律 | 第24-26页 |
| ·Ce(Ⅳ)还原动力学研究 | 第26-29页 |
| ·温度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 第29-30页 |
| ·避免第三相生成的方法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从含氟硫酸稀土料液中萃取Ce(Ⅳ)的研究 | 第35-53页 |
| ·引言 | 第35-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 ·试剂及原料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 ·机理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8-39页 |
| ·不同F/Ce(Ⅳ)情况的萃取机理 | 第39-44页 |
| ·斜率法研究萃取机理 | 第39-42页 |
| ·饱和法研究萃取机理 | 第42-43页 |
| ·温度对萃取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从氟碳铈矿氧化焙烧-稀硫酸浸出液中萃取四价铈的工艺研究 | 第44-50页 |
| ·萃取剂浓度对萃取情况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初始水相酸度对萃取情况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初始水相Ce(Ⅳ)浓度对萃取情况的影响 | 第47页 |
| ·相比对萃取情况的影响 | 第47-49页 |
| ·萃取与时间的关系 | 第49页 |
| ·串级萃取模拟实验 | 第49-50页 |
| ·浸出液中过量酸的中和问题 | 第50页 |
| ·有机相反复使用情况的考察 | 第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从含氟负载有机相中反萃Ce(Ⅳ)的研究 | 第53-68页 |
| ·引言 | 第53-54页 |
| ·沉淀(综合)反萃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 第54页 |
|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 ·沉淀(综合)反萃的研究 | 第55-59页 |
| ·草酸浓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反萃相比的影响 | 第56页 |
| ·反萃温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反萃率的与反萃时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 ·反萃母液及萃取剂的反复使用情况 | 第58页 |
| ·在沉淀(综合)反萃的反萃液中加入草酸铵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反萃溶液酸度对反萃效果的影响 | 第59页 |
| ·沉淀(综合)反萃动力学研究 | 第59-65页 |
| ·不同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60页 |
| ·反萃反应机理探讨 | 第60-64页 |
| ·温度对反萃动力学的影响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