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17页 |
1.1 关于作物产量形成的研究方法进展 | 第12-13页 |
1.2 玉米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 | 第13-14页 |
1.3 玉米物质生产积累及产量与叶片光合性能的关系 | 第14-15页 |
1.3.1 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关系 | 第14-15页 |
1.3.2 玉米不同基因型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遗传传递特点 | 第15页 |
1.4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及其在作物产量提高实践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供试材料与田间种植 | 第17-20页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60页 |
3.1 不同生态区供试玉米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与产量表现 | 第22-27页 |
3.1.1 植株性状 | 第22页 |
3.1.2 生育期 | 第22-23页 |
3.1.3 吐丝后天数 | 第23-27页 |
3.1.4 玉米籽粒产量 | 第27页 |
3.2 影响玉米籽粒产量形成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关键生理指标研究 | 第27-31页 |
3.2.1 不同生育阶段物质积累量对玉米籽粒产量的贡献 | 第27-29页 |
3.2.1.1 收获期物质积累量与玉米籽粒产量的关系 | 第27-28页 |
3.2.1.2 吐丝前物质积累量与玉米籽粒产量的关系 | 第28页 |
3.2.1.3 吐丝至成熟阶段物质积累量与玉米籽粒产量的关系 | 第28-29页 |
3.2.2 物质转移与分配对玉米籽粒产量的贡献 | 第29-30页 |
3.2.2.1 茎叶转移率对玉米籽粒产量的贡献 | 第29页 |
3.2.2.2 经济系数对玉米籽粒产量的贡献 | 第29-30页 |
3.2.3 粒叶比与玉米籽粒产量关系 | 第30页 |
3.2.4 影响玉米籽粒产量形成有关物质生产与分配关键光合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 | 第30-31页 |
3.3 影响玉米吐丝至成熟阶段物质生产的主要光合特性因素分析 | 第31-42页 |
3.3.1 玉米叶面积消长动态对花后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1.1 单株最大叶面积 | 第31-32页 |
3.3.1.2 叶面积衰减速率 | 第32页 |
3.3.2 玉米光合势对花后光合物质生产与积累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2.1 吐丝至成熟阶段光合势(LAD) | 第32-34页 |
3.3.2.2 不同生长阶段光合势对吐丝后物质生产积累的贡献 | 第34页 |
3.3.3 玉米净同化率对花后光合物质生产积累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1 不同玉米基因型的叶片净同化率 | 第34-35页 |
3.3.3.2 玉米净同化率对吐丝后物质生产积累的贡献 | 第35页 |
3.3.4 玉米吐丝后光合速率对光合物质生产积累的影响 | 第35-39页 |
3.3.4.1 叶片光合速率(Pn) | 第35-38页 |
3.3.4.2 叶片Pn对吐丝后物质生产积累的贡献 | 第38-39页 |
3.3.5 玉米单株叶面积、LAD、NAR、Pn等光合性状指标的遗传分析 | 第39-42页 |
3.3.5.1 玉米叶片光合性状的遗传方差分析 | 第39-40页 |
3.3.5.2 参试材料光合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40页 |
3.3.5.3 玉米单株叶面积等光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40-42页 |
3.4 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叶绿素SPAD值及与Pn的关系 | 第42-43页 |
3.4.1 叶绿素SPAD值基因型差异及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 第42-43页 |
3.4.2 叶片叶绿素SPAD值与Pn的关系 | 第43页 |
3.5 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43-57页 |
3.5.1 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基本特性与荧光测试技术 | 第43-48页 |
3.5.1.1 玉米叶片荧光测试适宜的暗适应时间 | 第43-44页 |
3.5.1.2 玉米叶片不同部位主要荧光参数的差异 | 第44页 |
3.5.1.3 玉米不同叶位主要荧光参数的差异 | 第44-46页 |
3.5.1.4 玉米叶片主要荧光参数日变化 | 第46-47页 |
3.5.1.5 玉米叶片不同生育时期主要荧光参数变化 | 第47-48页 |
3.5.2 玉米不同自交系间叶绿素荧光特性差异比较 | 第48-50页 |
3.5.2.1 不同年代骨干玉米自交系主要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48页 |
3.5.2.2 不同株型玉米自交系间主要荧光参数的差异 | 第48-50页 |
3.5.3 双列杂交后代玉米叶片主要荧光参数分析 | 第50-52页 |
3.5.3.1 玉米杂交后代叶片荧光参数比较 | 第50-52页 |
3.5.3.1.1 玉米杂交后代叶片Fv/Fm和Fv/Fo比较 | 第50页 |
3.5.3.1.2 玉米杂交后代叶片qP和qN比较 | 第50-52页 |
3.5.3.1.3 玉米杂交后代叶片ΦPSII和ETR比较 | 第52页 |
3.5.4 玉米叶片荧光参数与光合速率、物质生产积累量的关系 | 第52-57页 |
3.5.4.1 玉米叶片荧光参数与单叶光合速率的关系 | 第52页 |
3.5.4.2 玉米叶片荧光参数与籽粒产量及吐丝后物质生产量的关系 | 第52-53页 |
3.5.4.3 参试玉米叶片荧光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3-57页 |
3.5.4.3.1 玉米杂交种间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 | 第53-55页 |
3.5.4.3.2 玉米叶片荧光性状的遗传方差分析 | 第55-56页 |
3.5.4.3.3 参试材料叶片荧光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56页 |
3.5.4.3.4 玉米叶片荧光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56-57页 |
3.6 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PEP活性及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57-60页 |
3.6.1 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PEP活性变化 | 第57页 |
3.6.2 玉米叶片PEPC活性与单叶光合速率的关系 | 第57-58页 |
3.6.3 玉米叶片PEPC活性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 | 第58-60页 |
3.6.3.1 玉米PEPC活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8-59页 |
3.6.3.2 玉米叶片PEPC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59页 |
3.6.3.3 玉米PEPC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59-60页 |
3.7 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PEPC活性与Pn等生理参数的关系分析 | 第60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0-64页 |
4.1 不同基因型玉米光合生产效率差异 | 第60-61页 |
4.2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光合物质生产与分配对籽粒产量的贡献 | 第61页 |
4.3 玉米关键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 第61-62页 |
4.4 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荧光特性的研究 | 第62-63页 |
4.5 玉米光合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63-64页 |
4.5.1 玉米光合速率的遗传 | 第63页 |
4.5.2 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性状的遗传 | 第63-64页 |
4.6 本研究对玉米高产栽培和育种的意义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