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绿色壁垒”与21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 第14-1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2.2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3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一部分 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和历史分析 | 第18页 |
第一章 贸易与环境的理论分析 | 第18-31页 |
第一节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理论源流 | 第18-20页 |
1.1 自由贸易理论 | 第18页 |
1.2 贸易保护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环境与贸易:一项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2.1 环境的特征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 | 第20-21页 |
2.2 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两难选择:一个理论难题 | 第21-22页 |
2.3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实践的矛盾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一个理论框架 | 第24-26页 |
第四节 绿色壁垒:两种分析视角 | 第26-31页 |
4.1 国际贸易视角:绿色壁垒与自由贸易中的环境限制 | 第26-27页 |
4.2 可持续发展视角:绿色壁垒与发展的持续性 | 第27-31页 |
第二章 绿色壁垒的源起:环境贸易问题的产生 | 第31-41页 |
第一节 环境保护:危机与挑战 | 第31-34页 |
1.1 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依然蔓延 | 第31-32页 |
1.2 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国际化 | 第32-33页 |
1.3 环境问题日益政治化、经济化 | 第33-34页 |
1.4 环境问题更趋长期性、复杂性 | 第34页 |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第34-37页 |
2.1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 第35页 |
2.2 强化环境管理对贸易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 贸易与环境冲突的解决原则 | 第37页 |
第三节 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绿色壁垒 | 第37-41页 |
3.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背景 | 第37-38页 |
3.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利益背景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国际环境贸易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41-56页 |
第一节 国际环境关系的形成 | 第41-46页 |
1.1 国际环境关系形成的表现 | 第41-43页 |
1.2 国际环境法的出台 | 第43-45页 |
1.3 环境保护地位的上升 | 第45页 |
1.4 国际环境关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的形成 | 第46-48页 |
第三节 联合国的作用评析 | 第48-50页 |
3.1 构造崭新的战略思想 | 第48-49页 |
3.2 推进环发领域的国际合作 | 第49-50页 |
第四节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各国政策简评 | 第50-56页 |
4.1 美国 | 第50-51页 |
4.2 欧盟 | 第51-53页 |
4.3 日本 | 第53-55页 |
4.4 巴西 | 第55-56页 |
第二部分 绿色壁垒体系解析 | 第56页 |
第四章 绿色壁垒:历史、内容、特征与趋势 | 第56-71页 |
第一节 绿色壁垒形成的机理分析 | 第56-57页 |
1.1 时代背景 | 第56页 |
1.2 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压力 | 第56-57页 |
1.3 绿色消费市场的利益驱动 | 第57页 |
1.4 日益激烈的大国际贸易竞争 | 第57页 |
1.5 国际公约的不合理性 | 第57页 |
第二节 绿色壁垒的全景观 | 第57-61页 |
2.1 环境关税制度 | 第58页 |
2.2 环境配额制度 | 第58页 |
2.3 环境许可证制度 | 第58-59页 |
2.4 禁止进口与环境贸易制裁 | 第59页 |
2.5 环境补贴制度 | 第59页 |
2.6 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 | 第59页 |
2.7 环保技术标准 | 第59-60页 |
2.8 环境检验检疫制度 | 第60-61页 |
2.9 环境包装与标签制度 | 第61页 |
2.10 环境标志与认证制度 | 第61页 |
第三节 绿色壁垒的特征 | 第61-63页 |
3.1 合理性 | 第62页 |
3.2 合法性 | 第62-63页 |
3.3 内容多、范围广 | 第63页 |
3.4 方式巧妙及隐蔽 | 第63页 |
3.5 技术歧视 | 第63页 |
第四节 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 | 第63-67页 |
4.1 法规化 | 第64页 |
4.2 国际认同化 | 第64页 |
4.3 产业绿色化 | 第64-65页 |
4.4 产品生命周期绿色化 | 第65页 |
4.5 服务业绿色化 | 第65-66页 |
4.6 国际绿色市场形成 | 第66-67页 |
第五节 绿色壁垒各类型案例 | 第67-71页 |
第三部分 绿色壁垒的非WTO内容勾勒 | 第71页 |
第五章 绿色包装 | 第71-82页 |
第一节 绿色包装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包装的环保要求 | 第72-73页 |
第三节 绿色包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73-75页 |
第四节 一些国家和地区关于包装的法规和措施 | 第75-82页 |
4.1 法国 | 第75-77页 |
4.2 英国 | 第77-79页 |
4.3 加拿大 | 第79-80页 |
4.4 澳大利亚 | 第80页 |
4.5 韩国 | 第80-81页 |
4.6 台湾省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环境标志 | 第82-96页 |
第一节 环境标志的产生 | 第82-85页 |
1.1 环境标志的由来 | 第82页 |
1.2 环境标志产生的背景 | 第82-84页 |
1.3 环境标志制度的发展 | 第84-85页 |
第二节 环境标志的主要内容 | 第85-89页 |
2.1 环境标志的图案 | 第85页 |
2.2 环境标志的制定及申请使用程序 | 第85-87页 |
2.3 环境标志的管理 | 第87-89页 |
第三节 环境标志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89-91页 |
第四节 国外环境标志制度介绍 | 第91-96页 |
4.1 美国的绿色标签制度 | 第91-92页 |
4.2 欧盟的环保标志制度 | 第92页 |
4.3 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 | 第92-94页 |
4.4 韩国的生态标志制度 | 第94-96页 |
第七章 环境标准与环境认证 | 第96-111页 |
第一节 环境标准与市场准入 | 第96-98页 |
1.1 环境标准和市场准入措施的基本表现 | 第96-97页 |
1.2 环境标准与市场准入的矛盾分析 | 第97-98页 |
第二节 ISO14000介绍 | 第98-104页 |
2.1 ISO14000的背景 | 第98-99页 |
2.2 ISO14000的基础 | 第99页 |
2.3 ISO14000的框架 | 第99-100页 |
2.4 ISO14000的原则 | 第100-101页 |
2.5 ISO14000的主要内容 | 第101-103页 |
2.6 可持续发展与ISO14000的推行 | 第103页 |
2.7 ISO14000与国际贸易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ISO14000发展趋势 | 第104-106页 |
3.1 环境管理与系列标准进展情况 | 第104-105页 |
3.2 正在制定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 第105-106页 |
第四节 欧洲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准概况 | 第106-111页 |
4.1 欧洲 | 第106-109页 |
4.2 亚洲 | 第109-111页 |
第八章 国际环境法规 | 第111-121页 |
第一节 国际环保公约概述 | 第111-114页 |
1.1 《拉姆萨湿地公约》 | 第111-112页 |
1.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第112页 |
1.3 《保护臭氧维也纳公约》 | 第112页 |
1.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第112-113页 |
1.5 《生物多样性公约》 | 第113页 |
1.6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国际环保公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2.1 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公约的贸易影响 | 第114页 |
2.2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贸易影响 | 第114-115页 |
2.3 巴塞尔公约的贸易影响 | 第115页 |
第三节 WTO环境保护的有关协议和措施 | 第115-117页 |
3.1 WTO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 | 第115-116页 |
3.2 WTO有关环保的措施 | 第116-117页 |
第四节 美国与欧盟的环境管理法规概况 | 第117-121页 |
4.1 美国 | 第117-118页 |
4.2 欧盟 | 第118-121页 |
第四部分 绿色壁垒的WTO相关内容评析 | 第121页 |
第九章 WTO与绿色壁垒关系总论 | 第121-131页 |
第一节 WTO中的环境与贸易问题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WTO体制下的环境贸易措施 | 第123-125页 |
2.1 GATT/WTO有关章节内容 | 第123-124页 |
2.2 GATT/WTO关于环境与贸易问题的态度 | 第124-125页 |
第三节 WTO中环保作为一般例外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 第125-127页 |
第四节 美国海龟――海虾案例 | 第127-131页 |
4.1 争论概况 | 第127-128页 |
4.2 专家组的审理 | 第128页 |
4.3 上诉机构的审理 | 第128-129页 |
4.4 评析 | 第129-131页 |
第十章 TBT与SPS | 第131-149页 |
第一节 TBT综述 | 第131-137页 |
1.1 TBT协议概述 | 第131-132页 |
1.2 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的界定 | 第132-133页 |
1.3 信息的公开与交流 | 第133-134页 |
1.4 组织保证与制度约束 | 第134-135页 |
1.5 TBT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待遇 | 第135-137页 |
第二节 TBT在WTO其他协议中的体现 | 第137-138页 |
2.1 《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 第137页 |
2.2 《服务贸易总协定》 | 第137-138页 |
2.3 《环境与贸易协定》 | 第138页 |
第三节 美、日、欧国家执行TBT情况 | 第138-141页 |
3.1 美国 | 第138-139页 |
3.2 日本 | 第139-140页 |
3.3 欧盟 | 第140-141页 |
第四节 TBT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141-142页 |
4.1 TBT的特点 | 第141-142页 |
4.2 TBT的发展趋势 | 第142页 |
第五节 SPS概述 | 第142-146页 |
5.1 SPS的定义与内容 | 第143页 |
5.2 采用SPS的程序和规定 | 第143-146页 |
5.3 SPS与TBT的区别 | 第146页 |
第六节 SPS案例介绍 | 第146-149页 |
第十一章 对其他方面内容的深入研究 | 第149-162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与生物多样性 | 第149-152页 |
1.1 基因资源的取得及其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 第150-151页 |
1.2 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 第151-152页 |
第二节 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 | 第152-156页 |
2.1 多边环境协定 | 第153-154页 |
2.2 多边投资协议 | 第154页 |
2.3 WTO体制 | 第154-155页 |
2.4 职业安全和工作环境保护 | 第155-156页 |
第三节 金融服务业与环境保护 | 第156-158页 |
3.1 金融业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历史沿革 | 第156-157页 |
3.2 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对金融业的关注 | 第157-158页 |
第四节 发展旅游业与环境保护 | 第158-162页 |
4.1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 | 第158页 |
4.2 组织和文件 | 第158-159页 |
4.3 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管理 | 第159-162页 |
第五部分 绿色壁垒:中国的问题与对策 | 第162页 |
第十二章 绿色壁垒对我国影响的效应评价 | 第162-175页 |
第一节 绿色壁垒的负效应评价 | 第162-171页 |
1.1 直接影响产品出口 | 第162-169页 |
1.2 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 | 第169页 |
1.3 影响出口产品市场范围 | 第169页 |
1.4 影响环保产业发展 | 第169-170页 |
1.5 绿色壁垒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第170页 |
1.6 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商品出口的影响 | 第170-171页 |
第二节 绿色壁垒影响的正效应评价 | 第171-175页 |
2.1 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 第172页 |
2.2 环保产业出口的巨大潜力 | 第172页 |
2.3 绿色产品的出口潜力 | 第172-173页 |
2.4 促使企业转变营销观念 | 第173页 |
2.5 促进我国对进出口产品的管理 | 第173-175页 |
第十三章 中国现行环境贸易政策研究 | 第175-186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环境政策与贸易发展关系分析 | 第175-178页 |
1.1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基本原则 | 第175页 |
1.2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 | 第175-176页 |
1.3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 第176-177页 |
1.4 我国环境法规中与经济有关的条款 | 第177-178页 |
第二节 中国的绿色壁垒措施现状 | 第178-183页 |
2.1 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 第179页 |
2.2 中国的环境法规与技术标准 | 第179-182页 |
2.3 环境认证 | 第182页 |
2.4 商品检疫与检验规定 | 第182页 |
2.5 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 | 第182-183页 |
2.6 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 | 第183页 |
第三节 加入WTO对我国环境制度的影响的一些问题 | 第183-186页 |
3.1 发达国家利用贸易转移污染的机会增多 | 第183-184页 |
3.2 初级产品低关税诱发资源的过度开发 | 第184页 |
3.3 绿色壁垒的进一步实施 | 第184-186页 |
第十四章 应对绿色壁垒的政策建议 | 第186-197页 |
第一节 中国的问题与绿色壁垒政策寓义的经济分析 | 第186-189页 |
1.1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存在的问题 | 第186-187页 |
1.2 应对绿色壁垒政策寓义的经济分析 | 第187-188页 |
1.3 竞争力要素的分析 | 第188-189页 |
第二节 有关政策建议 | 第189-197页 |
2.1 突破认知壁垒 | 第189-190页 |
2.2 加速有关绿色壁垒的技术创新 | 第190页 |
2.3 引导企业创建绿色战略 | 第190-192页 |
2.4 推进市场制度创新 | 第192-195页 |
2.5 其他建议 | 第195-197页 |
第十五章 结语 | 第197-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7页 |
后记 | 第207-208页 |
论文创性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