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2-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第三节 论文的构架与主要创新观点 | 第14-16页 |
一、 论文的构架 | 第14-15页 |
二、 主要创新观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路径 | 第16-31页 |
第一节 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 | 第16-18页 |
一、 家庭养老机制的表现形式和代际转移关系 | 第16-18页 |
二、 家庭养老机制的局限 | 第18页 |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形成 | 第18-23页 |
一、 养老保险机制的社会化 | 第18-20页 |
二、 社会养老机制的特征 | 第20-22页 |
三、 社会化养老机制对家庭养老机制的替代路径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变革 | 第23-29页 |
一、 改革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背景 | 第23-24页 |
二、 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改革方式 | 第24-2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 | 第31-44页 |
第一节 养老保险的模式划分 | 第31-33页 |
一、 与就业相关联的养老保险制度 | 第31-32页 |
二、 普遍养老保险制度 | 第32页 |
三、 储蓄金制或称“公积金制” | 第32页 |
四、 经济状况调查制度或社会救助模式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规定受益制和规定缴费制 | 第33-34页 |
一、 规定缴费制 | 第33页 |
二、 规定收益制 | 第33-34页 |
三、 混合制 | 第34页 |
第三节 现收现付制与完全基金制 | 第34-42页 |
一、 现收现付制 | 第35-38页 |
二、 完全基金制 | 第38-40页 |
三、 部分积累制 | 第40-42页 |
第四节 管理方式 | 第42-44页 |
一、 政府直接管理 | 第42页 |
二、 市场运作+政府监控 | 第42-43页 |
三、 公众机构自治管理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养老保险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对养老保险起源发展的理论研究 | 第44-49页 |
一、 马克思列宁有关国家保险的论述 | 第44-45页 |
二、 福利经济学派有关社会保障的论述 | 第45-46页 |
三、 凯恩斯主义基于需求管理的养老保险政策安排 | 第46页 |
四、 政治经济学派对养老保险起源的研究 | 第46-47页 |
五、 新古典经济学对养老保险起源的研究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对养老保险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 | 第49-53页 |
一、 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二、 对储蓄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三、 对福利改进的研究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理论研究 | 第53-56页 |
一、 理论界的争论 | 第53-55页 |
二、 国际组织之间的争论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开放经济及多部门经济下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 | 第56-59页 |
第五章 中国城乡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 | 第59-83页 |
第一节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调整 | 第59-71页 |
一、 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建构建 | 第59-62页 |
二、 养老保险退化为企业自保和退休机制的停顿 | 第62-63页 |
三、 退休机制的恢复和向多种经济成分的延伸 | 第63-65页 |
四、 退休费社会统筹的推进和个人缴费机制的引进 | 第65-66页 |
五、 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出 | 第66-67页 |
六、 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 | 第67-70页 |
七、 目标模式? | 第70-71页 |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 第71-74页 |
一、 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社队养老机制 | 第71-72页 |
二、 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家庭养老模式 | 第72-73页 |
三、 社会化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探索 | 第73-74页 |
第三节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评价 | 第74-83页 |
一、 多元养老保障机制并存,社会养老机制覆盖有限 | 第74-76页 |
二、 地区政府主导改革,地区间多样性和差异性 | 第76-79页 |
三、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高,多层次体系尚未建立 | 第79-81页 |
四、 实质上的现收现付制,个人帐户空帐运行 | 第81-83页 |
第六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 第83-101页 |
第一节 养老保险在上海的发展 | 第83-88页 |
一、 1978-1986年:改革的边缘初探 | 第84-85页 |
二、 1986年-1993年:退休费统筹的改革探索 | 第85-86页 |
三、 1993年-1998年:统帐结合制度的推出 | 第86-87页 |
四、 1998年-:统帐结合制度的统一与规范 | 第87-88页 |
第二节 覆盖范围和制度赡养率变化 | 第88-90页 |
第三节 缴费机制与个人帐户 | 第90-93页 |
一、 个人缴费 | 第90-92页 |
二、 单位缴费 | 第92页 |
三、 个人帐户 | 第92-93页 |
第四节 待遇计发 | 第93-101页 |
一、 享受按月发放养老金的条件 | 第93-94页 |
二、 按月发放养老金的标准规定 | 第94-98页 |
三、 养老金的增长及最低标准保障机制 | 第98-99页 |
四、 统筹基金承担的其他费用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纵向均衡模型 | 第101-117页 |
第一节 典型人纵向均衡模型 | 第101-106页 |
一、 对养老保险基金缴费贡献的测算 | 第102-104页 |
二、 养老待遇支付的测算 | 第104-105页 |
三、 制度的均衡分析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 第106-110页 |
一、 初期工资 | 第106-107页 |
二、 缴费费率 | 第107-108页 |
三、 缴费基数增长率 | 第108页 |
四、 基金回报率 | 第108-109页 |
五、 养老金增长率 | 第109-110页 |
六、 可工作年限 | 第110页 |
七、 享受年限 | 第110页 |
第三节 若干参数的估计 | 第110-117页 |
一、 工资增长率 | 第110-111页 |
二、 投资回报率 | 第111-113页 |
三、 养老金增长率 | 第113-114页 |
四、 可缴费年限 | 第114页 |
五、 实际缴费年限 | 第114-116页 |
六、 享受年限 | 第116-117页 |
第八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纵向均衡的测算 | 第117-138页 |
第一节 对新人纵向均衡的测算和模拟 | 第117-132页 |
一、 对个人帐户制度的测算 | 第118-120页 |
二、 对社会统筹制度的测算 | 第120-123页 |
三、 对制度的总体测算 | 第123-132页 |
第二节 其他对象的纵向均衡 | 第132-135页 |
一、 中人的纵向均衡 | 第132-133页 |
二、 辽宁试点方案的纵向均衡 | 第133-134页 |
三、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纵向均衡 | 第134-135页 |
第三节 其他待遇和参数变动对纵向均衡的影响 | 第135-138页 |
一、 其他各种待遇安排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二、 各种参数变动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第九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宏观动态分析 | 第138-158页 |
第一节 简单的两期叠代模型 | 第138-143页 |
一、 机关事业单位的参保者 | 第138-139页 |
二、 制度建立后参加工作的企业新人 | 第139-141页 |
三、 制度建立后参加工作、建立后退休的企业中人 | 第141-143页 |
第二节 现收现付制与完全基金制的经济动态效率比较 | 第143-153页 |
一、 两种制度的根本一致性 | 第143-144页 |
二、 两种制度的内在机理 | 第144-151页 |
三、 两种制度的福利效率比较 | 第151-153页 |
第三节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时机考察 | 第153-158页 |
一、 储蓄水平与资本市场 | 第154-155页 |
二、 艾伦条件与福利改进 | 第155-156页 |
三、 单独行动与集体行动 | 第156-158页 |
第十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横向均衡 | 第158-174页 |
第一节 通过调节参保结构实现制度平衡的可能性 | 第158-160页 |
第二节 全人口结构与制度均衡 | 第160-170页 |
一、 人口结构预测 | 第161-167页 |
二、 横向均衡的测算 | 第167-168页 |
三、 延长退休年龄的影响 | 第168-170页 |
第三节 参保结构的测算与制度均衡 | 第170-174页 |
一、 参保结构的预测 | 第170-171页 |
二、 个人帐户养老金平均替代水平的测算 | 第171-172页 |
三、 实现横向均衡所需要引进的参保人数 | 第172-174页 |
第十一章 全文结论及扩展性思考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0页 |
后记 | 第180-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