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寒热错杂痞的辨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8-11页 |
·《伤寒论》中寒热错杂痞证的论述 | 第8-9页 |
·后世对ZLTH30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1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3 资料研究与方法 | 第12-15页 |
·研究资料 | 第12-14页 |
·文献资料来源 | 第12-13页 |
·临床资料来源 | 第13页 |
·医案选用标准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建立数据库 | 第14页 |
·统计方法 | 第14-15页 |
4 结果 | 第15-27页 |
·环境因素 | 第15-16页 |
·性别 | 第15页 |
·年龄分布情况 | 第15-16页 |
·西医病种分布 | 第16-17页 |
·病因病机 | 第17-18页 |
·痞呕利在所有症状中的排名 | 第18页 |
·心下痞的形态 | 第18-19页 |
·呕的形态 | 第19-20页 |
·大便异常的形态及肠鸣 | 第20-21页 |
·大便异常的形态 | 第20页 |
·肠鸣 | 第20-21页 |
·痞、呕、利的相兼统计结果 | 第21-24页 |
·痞兼呕;痞兼利;痞兼呕、利 | 第21-22页 |
·各个“痞”之形态兼干呕 | 第22页 |
·各个“痞”之形态兼干噫食臭 | 第22-23页 |
·各个痞之形态兼呕吐 | 第23页 |
·各个痞之形态兼利 | 第23-24页 |
·各个呕之形态兼利 | 第24页 |
·疼痛统计结果 | 第24-25页 |
·与“心”之关系 | 第25页 |
·舌脉 | 第25-27页 |
·舌象 | 第25-26页 |
·舌质 | 第25-26页 |
·舌苔 | 第26页 |
·脉象 | 第26-27页 |
·加用理气药统计之结果 | 第27页 |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7-46页 |
·环境因素 | 第27-28页 |
·辨ZLTH30与西医病种的关系 | 第28-29页 |
·辨病因 | 第29-30页 |
·辨主要病因 | 第29页 |
·辨情志因素致痞证与ZLTH30的关系 | 第29-30页 |
·辨病机 | 第30-34页 |
·辨“湿热为病”还是“寒热互结” | 第30-32页 |
·辨有无气滞、气虚 | 第32-34页 |
·辨性质 | 第34-36页 |
·辨病位 | 第36-39页 |
·辨有无疼痛 | 第39-41页 |
·症状的表现形式与辨证 | 第41-43页 |
·辨ZLTH30的常见症与舌脉 | 第43-46页 |
·辨ZLTH30的常见症 | 第43-45页 |
·舌象脉象 | 第45-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