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4页 |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加密技术 | 第14-30页 |
·传统加密技术 | 第14-18页 |
·数据加密标准 | 第14-15页 |
·三重DES | 第15-16页 |
·指数算法 | 第16-17页 |
·SKIPJACK | 第17页 |
·先进加密标准 | 第17-18页 |
·公钥加密技术 | 第18-27页 |
·保密性和验证 | 第18-20页 |
·适用范围与局限 | 第20页 |
·RSA公钥方案 | 第20-23页 |
·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选取p和q | 第22页 |
·RSA的安全性 | 第22-23页 |
·小加密指数的RSA | 第23页 |
·其它公钥系统 | 第23-26页 |
·背包系统 | 第24页 |
·ElGamal数字签名方案 | 第24-26页 |
·PKI | 第26-27页 |
·PKI概念 | 第26-27页 |
·PKI系统模型 | 第27页 |
·SPKI | 第27页 |
·密码学的方向 | 第27-30页 |
第三章 验证服务 | 第30-44页 |
·安全服务 | 第30-31页 |
·保密性 | 第30-31页 |
·验证和完整性 | 第31页 |
·验证服务 | 第31-40页 |
·身份验证服务 | 第31-33页 |
·基于口令的验证 | 第33-35页 |
·基于令牌的验证 | 第35-36页 |
·基于生物测定的验证 | 第36页 |
·复合方法 | 第36页 |
·基于密码技术的验证系统 | 第36-40页 |
·传统密码验证技术 | 第37-38页 |
·公钥密码验证技术 | 第38-40页 |
·BAN验证逻辑 | 第40-44页 |
·基本断言 | 第40-41页 |
·逻辑规则 | 第41-42页 |
·基于密钥分配协议分析的BAN扩展 | 第42-43页 |
·BAN在密钥分配协议分析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密钥分配技术 | 第44-52页 |
·基于公开密钥技术的密钥传输/协商 | 第44-48页 |
·Diffie/Hellman指数密钥交换协议 | 第45-46页 |
·RSA密钥传输技术 | 第46-47页 |
·椭圆曲线密钥协商和传输协议 | 第47页 |
·密钥交换算法 | 第47-48页 |
·基于传统密码机制的密钥分配技术 | 第48-50页 |
·部分对称密钥分配协议 | 第48-49页 |
·Needham-Schroeder系密钥分配方案 | 第49-50页 |
·基于对称密码体制的密钥分配体系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基于鉴证的可修复密钥分配协议 | 第52-64页 |
·会话密钥分配与身份鉴证 | 第52页 |
·基于可信任第三方的密钥分配协议 | 第52-53页 |
·可修复密钥分配协议 | 第53-57页 |
·Hwang-Ku KDP和Lin-Xing-Yang KDP协议介绍 | 第53-54页 |
·可修复性分析 | 第54-55页 |
·Ku-Wang-Lee协议的不可修复性分析 | 第55-57页 |
·基于AS鉴证的可修复KDP | 第57-64页 |
·会话标识设计 | 第57页 |
·加密与鉴证 | 第57-58页 |
·基于鉴证的可修复KDP协议 | 第58-60页 |
·协议的BAN分析 | 第60-62页 |
·协议目标 | 第60页 |
·已有的假设 | 第60-61页 |
·协议形式转化 | 第61页 |
·目标验证 | 第61-62页 |
·协议的可修复性分析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层次化可修复密钥分配体系 | 第64-76页 |
·单AS结构模型与协议 | 第64-65页 |
·层次化密钥分配模型及密钥分配协议 | 第65-69页 |
·层次化密钥分配模型 | 第65-66页 |
·层次结构模型 | 第65-66页 |
·角色与职责 | 第66页 |
·实体命名规则 | 第66页 |
·层次化密钥分配规则 | 第66-68页 |
·基于鉴证的可修复性密钥分配协议的层次化扩展 | 第68-69页 |
·层次化密钥分配协议 | 第68页 |
·基于授信的跨域密钥分配协议 | 第68-69页 |
·四川省人事政务内网密钥分配体系 | 第69-76页 |
·系统模型及实体 | 第69-70页 |
·密钥分配协议描述 | 第70-72页 |
·密钥分配协议算法 | 第72-74页 |
·密钥分配体系管理 | 第74-75页 |
·用户注册及密钥更新 | 第74页 |
·寻址问题 | 第74-75页 |
·用户注销 | 第75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6-78页 |
·总结 | 第76-77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一 符号和缩略词 | 第82-84页 |
附录二 图表、协议索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