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地方财政论文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及治理研究

前言第1-11页
第一章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状况综述第11-15页
 第一节 我国县乡财政的层次性划分第11-12页
  一、 我国县级财政的层次性第11-12页
  二、 我国乡级财政的层次性第12页
 第二节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的基本状况第12-15页
  一、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的基本财力严重短缺第12-13页
  二、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的负债问题更加严重第13-14页
  三、 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间县、乡财政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第14-15页
第二章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的实证分析第15-24页
 第一节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的典型分析第15-21页
  一、 基本县情、乡情介绍第15-16页
  二、 该县、该乡财政困难的主要表现第16-19页
  三、 该县、该乡财政困难所造成的危害第19-21页
 第二节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的总体表现第21-24页
  一、 债务沉重,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已近“破产”第21页
  二、 贫困地区的县乡债务还在继续拉大第21-22页
  三、 贫困地区公共产品水平极其低下第22-24页
第三章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4-41页
 第一节 社会、经济原因探析第24-27页
  一、 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第24页
  二、 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较差,有效人力资源不足第24-25页
  三、 贫困地区县乡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25-26页
  四、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债务沉重,形成恶性循环第26页
  五、 贫困地区县乡机构膨胀,财政供养人员过多第26-27页
 第二节 现行“分税制”的影响第27-32页
  一、 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划分不对称第27-30页
  二、 政府层级过多,大大降低了分税制收入划分的可行性第30-31页
  三、 财政支出标准决策权过度集中和规划紊乱并存第31-32页
 第三节 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的影响第32-35页
  一、 方法不科学,存在明显的基数法痕迹。第33页
  二、 政策不完善,带有浓郁的过渡期色彩第33-34页
  三、 均衡力度小,尚未形成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第34页
  四、 激励机制也让各地区“苦乐不均”第34-35页
 第四节 支农政策原因探析第35-37页
  一、 支农资金总量不足第35-36页
  二、 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第36页
  三、 针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缺乏监督且缺乏“造血”型扶贫第36-37页
  四、 税费改革进一步拉大了县乡财政的收支缺口第37页
 第五节 现行的县乡基层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第37-41页
  一、 干部制度不完善第37-39页
  二、 县乡经济活动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第39-40页
  三、 “一支笔审批”造成部分领导法制观念淡薄,权力欲恶性膨胀第40-41页
第四章 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治理对策研究第41-54页
 第一节 加强地方经济建设第41-44页
  一、 因地制宜发展县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第41-42页
  二、 加快“城镇化”进程第42-43页
  三、 促进农业“规模化”,提高其附加值第43页
  四、 选准县乡经济发展的切入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第43-44页
 第二节 改革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构建县乡公共财政框架第44-47页
  一、 中央在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的同时,应按照公平原则对贫困地区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给予资助第44-46页
  二、 省、市政府也应根据贫困地区县乡财政的实际对一部分地方性较强的公共产品予以支持第46页
  三、 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第46-47页
 第三节 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制度的均衡功能第47-50页
  一、 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使贫困地区也能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第47-49页
  二、 改进激励机制和考虑对国家级贫困县实行政策性转移支付第49页
  三、 规范转移支付方式,并强化对转移支付的支出管理第49-50页
 第四节 调整相关政策,积极治理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第50-52页
  一、 增强政府支农资金总量、调整支农资金结构第50-51页
  二、 增加扶贫政策的“造血”功能,并加强监督第51页
  三、 加大“税费”改革后对贫困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第51-52页
 第五节 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第52-54页
  一、 将人事制度和财政制度相结合,干部升迁制度和财政管理制度相结合第52页
  二、 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第52-53页
  三、 加强对县乡经济活动的监督第53页
  四、 加强对县乡领导干部的后续教育第53-5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4-55页
后记第55-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嵌入式Linux信息家电的实现
下一篇:基于宽带网络的小区智能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