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1.1 汽车悬架系统概述 | 第11-12页 |
1.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12页 |
1.3 本课题的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3-23页 |
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历史及现状 | 第13-14页 |
2.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3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2.4 多刚体系统的基本运动约束 | 第18-20页 |
2.5 空间系统的运动学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双横臂独立悬架运动学分析 | 第23-52页 |
3.1 基于多体运动学理论的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3.2 系统约束方程的建立和关键点坐标的求解 | 第25-35页 |
3.3 系统的雅可比矩阵φ_q的确定过程 | 第35-44页 |
3.4 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运动学分析软件的开发 | 第44-52页 |
第四章 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优化设计 | 第52-64页 |
4.1 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要求 | 第52页 |
4.2 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导向机构优化设计过程中设计变量的选取 | 第52页 |
4.3 设计方法的选择 | 第52-54页 |
4.4 遗传算法理论简介 | 第54-57页 |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双横臂独立悬架优化程序的实现 | 第57-58页 |
4.6 双横臂独立悬架优化软件的开发 | 第58-63页 |
4.7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双横臂扭杆纵置独立悬架刚度仿真计算研究 | 第64-67页 |
5.1 扭杆悬架系统的刚度概述 | 第64页 |
5.2 对双横臂扭杆悬架系统刚度分析 | 第64-65页 |
5.3 程序开发和计算实例 | 第65-66页 |
5.4 结论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实验结论 | 第67-69页 |
6.1 实验主要目的 | 第67页 |
6.2 实验所需的主要设备、仪器、材料 | 第67页 |
6.3 实现方案 | 第67页 |
6.4 实验分析 | 第67-68页 |
6.5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0页 |
7.1 结论 | 第69页 |
7.2 本文的不足和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