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 | 第9页 |
·远缘杂交与植物异源多倍体 | 第9-10页 |
·远缘杂交与染色体易位 | 第10页 |
·易位系的创制 | 第10-12页 |
·常规杂交、回交选育易位系 | 第10页 |
·利用辐射的方法选育易位系 | 第10-11页 |
·利用组织培养选育易位系 | 第11页 |
·利用杀配子体诱导易位系 | 第11页 |
·染色体的错分裂诱导易位系 | 第11-12页 |
·易位系的鉴定 | 第12-14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12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12页 |
·原位杂交鉴定 | 第12-13页 |
·生化标记鉴定 | 第13页 |
·分子标记鉴定 | 第13-14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2 结球甘蓝初级三体、四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15-31页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n+1 植株的核型分析 | 第15页 |
·结球甘蓝初级三体额外染色体雌雄配子传递率的测定及四体的筛选 | 第15-16页 |
·结球甘蓝初级三体、四体的SSR 鉴定 | 第16-17页 |
·结球甘蓝初级三体、四体的减数分裂观察 | 第17页 |
·结球甘蓝四体的田间形态观察 | 第17-18页 |
·结球甘蓝四体的花粉特征特性观察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31页 |
·结球甘蓝初级三体的获得与鉴定 | 第18-20页 |
·结球甘蓝初级三体额外染色体雌雄配子传递率的测定 | 第20-21页 |
·结球甘蓝四体的筛选 | 第21-23页 |
·结球甘蓝初级三体、四体的SSR 鉴定 | 第23-24页 |
·结球甘蓝初级三体、四体的减数分裂观察 | 第24-28页 |
·结球甘蓝四体的田间形态观察 | 第28-29页 |
·结球甘蓝四体的花粉特征特性观察 | 第29-31页 |
3 结球甘蓝—大白菜易位系的筛选与鉴定 | 第31-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结球甘蓝—大白菜单体异附加系和BC_1 中一株染色体数为19 条的植株自交后代的获得 | 第31页 |
·自交后代植株染色体数目的鉴定 | 第31页 |
·结球甘蓝—大白菜易位系的获得与SSR 鉴定 | 第31-32页 |
·结球甘蓝—大白菜易位系的减数分裂观察 | 第32页 |
·结球甘蓝—大白菜易位系的形态学观察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结球甘蓝—大白菜整倍体易位系的筛选与鉴定 | 第32-33页 |
·结球甘蓝—大白菜非整倍体易位系的筛选与鉴定 | 第33-35页 |
·结球甘蓝—大白菜非整倍体易位系的减数分裂观察 | 第35-39页 |
·结球甘蓝—大白菜非整倍体易位系BC_1F_2-20 的形态学观察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结球甘蓝初级三体的出现 | 第41页 |
·易位系的创制方式 | 第41页 |
·易位系的准确鉴定 | 第41-42页 |
·非整倍体易位系的遗传稳定性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