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0 引言 | 第9-10页 |
1 试验地概况 | 第10页 |
1.1 气候条件 | 第10页 |
1.2 土壤条件 | 第10页 |
1.3 试验林概况 | 第10页 |
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10-11页 |
2.1.1 不同垦复措施试验 | 第10页 |
2.1.2 不同密度试验 | 第10页 |
2.1.3 材用林与笋竹两用林试验 | 第10-11页 |
2.1.4 不同施肥措施试验 | 第1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2.1 物候期观测 | 第11页 |
2.2.2 群落调查 | 第11页 |
2.2.3 地下结构调查 | 第11页 |
2.2.4 地上部分调查 | 第11-12页 |
2.2.5 生物量调查 | 第12页 |
2.2.6 叶面积指数测定 | 第12页 |
2.2.7 鲜笋营养成分分析 | 第12页 |
2.2.8 茶秆竹林持水量的测定 | 第12-1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3-61页 |
3.1 茶秆竹种类与物候期 | 第13页 |
3.1.1 茶秆竹种类 | 第13页 |
3.1.2 茶秆竹的物候期 | 第13页 |
3.2 茶秆竹生态学特性 | 第13-16页 |
3.2.1 天然茶秆竹林的分布与适生环境 | 第13-14页 |
3.2.2 茶秆竹群落类型 | 第14-15页 |
3.2.3 群落演替 | 第15页 |
3.2.4 茶秆竹对立地因子的反应 | 第15-16页 |
3.3 茶秆竹竹鞭生长规律 | 第16-23页 |
3.3.1 竹鞭年龄与形态特征 | 第16-17页 |
3.3.2 鞭芽分化与发育 | 第17-19页 |
3.3.3 茶秆竹鞭系结构 | 第19-23页 |
3.4 茶秆竹笋-幼竹的生长 | 第23-29页 |
3.4.1 茶秆竹笋-幼竹物候期 | 第23页 |
3.4.2 笋的生长与发育 | 第23-29页 |
3.4.3 出笋与退笋 | 第29页 |
3.5 茶秆竹个体与林分结构规律 | 第29-40页 |
3.5.1 茶秆竹个体发育规律 | 第29-37页 |
3.5.2 茶秆竹林分结构规律 | 第37-40页 |
3.6 茶秆竹各营养器官相关分析 | 第40-47页 |
3.6.1 茶秆竹各营养器官生物量相关性 | 第40-42页 |
3.6.2 茶秆竹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3.6.3 茶秆竹各器官生物量与竹高、枝下高相关数学模型 | 第43-45页 |
3.6.4 茶秆竹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竹高回归模型 | 第45-47页 |
3.7 生茶秆竹林不同试验措施的效果分析 | 第47-56页 |
3.7.1 不同垦复措施对出笋成竹的影响 | 第47-49页 |
3.7.2 不同经营密度竹林的出笋成竹规律 | 第49-55页 |
3.7.3 笋竹两用林与材用林发笋量分析 | 第55-56页 |
3.8 茶秆竹笋营养成分分析 | 第56-58页 |
3.8.1 不同竹笋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56-57页 |
3.8.2 不同竹笋营养成分分析 | 第57-58页 |
3.8.3 茶秆竹笋的食用性分析 | 第58页 |
3.9 茶秆竹林持水量的测定 | 第58-61页 |
3.9.1 地上部分的含水率 | 第59页 |
3.9.2 凋落物持水量的测定 | 第59-60页 |
3.9.3 地下部分含水率 | 第60-61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