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 | 第7-12页 |
1.1 信用证的含义及业务流程 | 第7-8页 |
1.2 信用证的法律性质 | 第8-9页 |
1.2.1 独立抽象性 | 第8页 |
1.2.2 信用证的表面相符或文义性 | 第8-9页 |
1.3 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优点 | 第9-12页 |
1.3.1 解决买卖双方支付上的矛盾 | 第9页 |
1.3.2 对买卖双方资金融通 | 第9-10页 |
1.3.3 扩大银行业务 | 第10-12页 |
第2章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买卖双方各自的主要风险 | 第12-29页 |
2.1 卖方在信用证项下的风险 | 第12-22页 |
2.1.1 开证行无理拒付 | 第12页 |
2.1.2 买方故设障碍 | 第12-13页 |
2.1.3 买方信用证欺诈 | 第13-15页 |
2.1.4 买方使用作废的信用证进行诈骗 | 第15-16页 |
2.1.5 伪造保兑信用证诈骗 | 第16-17页 |
2.1.6 信用证规定与有关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一或有关部门规章不一 | 第17页 |
2.1.7 规定要求的内容已非信用证交易实质 | 第17页 |
2.1.8 要求随附不易获得的单据的信用证 | 第17-18页 |
2.1.9 买方利用可转让信用证的“免责条款”进行诈骗 | 第18页 |
2.1.10 以“软条款”骗取货物或质押金、手续费 | 第18-22页 |
2.2 买方在信用证项下的风险 | 第22-29页 |
2.2.1 开证阶段的风险 | 第22-23页 |
2.2.2 买方可能遭遇的最严重风险——信用证欺诈 | 第23-29页 |
第3章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买卖双方对各自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 | 第29-44页 |
3.1 对信用证项下卖方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29-37页 |
3.1.1 卖方本身应采取的防范对策 | 第29-32页 |
3.1.2 银行在出口贸易中对信用证诈骗的防范对策 | 第32-35页 |
3.1.3 银企双方共同采取的对策 | 第35-37页 |
3.2 对信用证项下买方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37-44页 |
3.2.1 买方本身对信用证诈骗的防范对策 | 第37-42页 |
3.2.2 银行在进口贸易中对信用证诈骗底防范 | 第42-44页 |
第4章 买方遭遇信用证欺诈的事后救济——“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 | 第44-57页 |
4.1 适用“欺诈例外”原则的条件 | 第44-49页 |
4.1.1 对欺诈的认定 | 第44-46页 |
4.1.2 对“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前提 | 第46-48页 |
4.1.3 适用“欺诈例外”原则的时限 | 第48页 |
4.1.4 对欺诈的举证 | 第48-49页 |
4.2 银行在支付前收到欺诈通知的处理态度 | 第49-50页 |
4.2.1 银行的矛盾所在 | 第49页 |
4.2.2 银行应有的态度 | 第49-50页 |
4.3 中国法院根据欺诈例外原则干预信用证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50-53页 |
4.4 对中国法院处理信用证欺诈问题的其它建议 | 第53-57页 |
4.4.1 中国法院对待信用证开证保证金应有的处理态度 | 第53-55页 |
4.4.2 明确司法救济标的,分清禁付令与冻结令的差异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