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医案、医话(临床经验)论文

岭南名中医李丽芸教授治疗不孕症的临证经验整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3-26页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第13-18页
  一、病因病机第13-15页
   (一) 女方不孕因素第13-14页
    1.卵巢功能障碍第13-14页
     (1) 排卵障碍第13页
     (2) 黄体功能不全第13-14页
    2.输卵管因素第14页
    3.子宫因素第14页
    4.宫颈因素第14页
    5.外阴、阴道因素第14页
    6.子宫内膜异位症第14页
   (二) 男方不孕因素第14页
   (三) 免疫因素第14-15页
    1.精子免疫第15页
     (1) 自身免疫第15页
     (2) 同种免疫第15页
    2.女方体液免疫异常第15页
    3.子宫内膜局部细胞免疫异常第15页
   (四) 男女双方因素第15页
   (五) 不明原因的不孕症第15页
  二、诊治进展第15-18页
   (一) 诊断第15-17页
    1.卵巢功能检查第15-16页
    2.输卵管通畅试验第16页
    3.超声影像学检查第16页
    4.腹腔镜检查第16页
    5.宫腔镜检查第16页
    6.输卵管镜检查第16页
    7.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第16页
    8.性交后试验第16-17页
   (二)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治疗进展第17页
   (三) 排卵障碍性不孕治疗进展第17-18页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进展第18-20页
  一、病因病机第18-19页
   (一) 肾虚第18页
    1.肾阳虚第18页
    2.肾阴虚第18页
    3.肾阴阳两虚第18页
   (二) 血虚第18页
   (三) 肝郁第18页
   (四) 痰湿第18-19页
   (五) 湿热第19页
   (六) 血瘀第19页
  二、诊治进展第19-20页
   (一) 诊断第19页
   (二) 中医药对不孕症诊疗进展第19-20页
  三、目前不孕症中医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第20页
 第三节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现状第20-21页
 第四节 李丽芸教授治疗不孕症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第21-26页
  一、中医药辨证治疗第21-24页
   (一) 辨治以肾为本,调经以种子第21-22页
   (二) 重视气血理论,调气血助孕第22页
   (三) 湿浊可致不孕,助孕必治带第22-23页
   (四) 强调肝郁病机,怡情才易孕第23-24页
   (五) 重视整体调节,饮食需宜忌第24页
  二、中西医结合思路第24-26页
   (一) 诊断上的中西结合第24页
   (二) 治疗上的中西结合第24-26页
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26-50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6-27页
  (一) 研究对象第26页
   1.病例来源第26页
   2.入选标准第26页
  (二)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研究过程第26页
   2.样本量估算第26页
   3.数据收集及整理分析第26-27页
    (1) 数据库第26页
    (2) 统计分析第26页
    (3) 研究流程第26-27页
 二、结果第27-45页
  (一) 一般情况第27-29页
  (二) 诊疗情况第29-45页
   1.中医辨证论治情况第29-43页
    (1) 内治法第29-41页
    (2) 外治法第41-43页
   2.病证结合的中西医诊疗情况第43-45页
    (1) 卵巢功能障碍性不孕第43-44页
    (2) 输卵管因素相关性不孕第44页
    (3) 其他因素相关性不孕第44-45页
 三、讨论第45-50页
  (一)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意义第45页
  (二) 不孕症的中医内治法第45-48页
   1.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中医内治法第46-47页
   2.肾虚型不孕的中医内治法第47-48页
  (三) 不孕症的中医外治法第48页
  (四) 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第48页
  (五) 李丽芸教授治疗不孕症的临证经验整理研究的体会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附录第55-58页
 附表1 初诊信息采集表第55-57页
 附表2 复诊信息采集表第57-58页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效应规律研究
下一篇:中医体质辨证调护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