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驰名商标概述 | 第10-20页 |
1.1 驰名商标的概念及特征 | 第10-11页 |
1.1.1 驰名商标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驰名商标的特征 | 第10-11页 |
1.2 驰名商标的构成要件 | 第11-14页 |
1.2.1 驰名商标的实质要件 | 第11-13页 |
1.2.2 驰名商标的形式要件 | 第13-14页 |
1.3 驰名商标的认定 | 第14-18页 |
1.3.1 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 | 第14-15页 |
1.3.2 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 | 第15页 |
1.3.3 驰名商标的认定基础 | 第15-16页 |
1.3.4 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的因素 | 第16-18页 |
1.4 驰名商标的分类 | 第18-20页 |
第2章 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 | 第20-36页 |
2.1 驰名商标国际保护的历史背景 | 第20-21页 |
2.2 《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 | 第21-23页 |
2.3 TRIPS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23-27页 |
2.3.1 世界贸易组织与TRIPS协议 | 第23-25页 |
2.3.2 TRIPS对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 | 第25页 |
2.3.3 其他国际公约的规定 | 第25-27页 |
2.4 发达国家对驰名商标保护现状 | 第27-31页 |
2.4.1 各国驰名商标保护的概况 | 第27-28页 |
2.4.2 各国驰名商标保护的具体做法 | 第28-31页 |
2.5 对驰名商标国际保护的几点思考 | 第31-36页 |
2.5.1 驰名商标的国际化所引发的淡化地域性的问题 | 第31-32页 |
2.5.2 驰名商标国际保护的限制问题 | 第32-33页 |
2.5.3 对具有第二含义的驰名商标保护的问题 | 第33-34页 |
2.5.4 驰名商标的评估问题 | 第34-36页 |
第3章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制度 | 第36-58页 |
3.1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 第36-38页 |
3.2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规定 | 第38-39页 |
3.3 我国在驰名商标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9-46页 |
3.3.1 我国在驰名商标保护立法的不足 | 第39-40页 |
3.3.2 在驰名商标认定方面的问题 | 第40-41页 |
3.3.3 驰名商标被作为域名抢注的问题 | 第41页 |
3.3.4 具有第二含义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 | 第41-42页 |
3.3.5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问题 | 第42-43页 |
3.3.6 建立联合、防御商标制度的问题 | 第43-44页 |
3.3.7 驰名商标被抢注的问题 | 第44-45页 |
3.3.8 合资过程中驰名商标无形资产的流失问题 | 第45-46页 |
3.4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 第46-58页 |
3.4.1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立法 | 第46-49页 |
3.4.2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制度 | 第49-50页 |
3.4.3 对驰名商标与域名的冲突解决方式 | 第50-51页 |
3.4.4 对具有第二含义的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51-52页 |
3.4.5 加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 第52-54页 |
3.4.6 建立联合商标及防御商标制度 | 第54-55页 |
3.4.7 加强反抢注工作 | 第55-56页 |
3.4.8 严格限制驰名商标的转让权利使用许可权 | 第56-58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