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2.1 光温与大豆生长发育 | 第11-12页 |
1.2.2 光温模型 | 第12-16页 |
2 试验材料、方法与内容 | 第16-2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2.1.1 材料的收集、整理 | 第16-17页 |
2.1.2 补充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23页 |
2.2.1 数据库的建立 | 第17-20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2.2.3 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第20-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51页 |
3.1 我国各组大豆品种在七个生态区生育期性状表现 | 第23-36页 |
3.1.1 播种到出苗 | 第23-25页 |
3.1.2 出苗到开花(生育前期) | 第25-27页 |
3.1.3 开花到成熟(生育后期) | 第27-29页 |
3.1.4 播种到成熟(全生育期) | 第29-31页 |
3.1.5 全生育日数与各生育阶段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3.1.6 生育期结构(R/V) | 第33-36页 |
3.2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及对光温的反应 | 第36-45页 |
3.2.1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在各生态区的表现 | 第36-38页 |
3.2.2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标准差在各生态区的表现 | 第38-41页 |
3.2.3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对光照的反应 | 第41-42页 |
3.2.4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对温度的反应 | 第42-45页 |
3.3 北方组大豆光温综合效应模型 | 第45-51页 |
3.3.1 大豆发育正态模型 | 第45-47页 |
3.3.2 二次回归旋转模型 | 第47-51页 |
4. 结论 | 第51-55页 |
4.1 我国各组大豆品种在七个生态区生育期性状表现 | 第51页 |
4.2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及对光温的反应 | 第51-54页 |
4.2.1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在各生态区的变化趋势 | 第52-53页 |
4.2.2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标准差在各生态区的表现 | 第53页 |
4.2.3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对光照的反应 | 第53页 |
4.2.4 北方组大豆生育期性状对温度的反应 | 第53-54页 |
4.3 光温综合效应模型 | 第54-55页 |
5 讨论 | 第55-57页 |
5.1 关于大豆生育期生态特性的研究方法 | 第55页 |
5.2 关于大豆生育期生态特性的研究指标 | 第55-56页 |
5.3 大豆品种光温综合效应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