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1 杀虫剂在植物体内的传导理论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1.1.1 植物对杀虫剂的吸收 | 第8页 |
§1.1.2 杀虫剂在植物体内的传导部位和方向 | 第8-10页 |
§1.1.3 杀虫剂在木本植物体内的传导速度和传导量 | 第10-11页 |
§1.1.4 木本植物体内注药技术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 第11-13页 |
§1.1.5 木本植物体内注药技术用器械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1.6 对木本植物体内注药技术的环境评估 | 第13页 |
§1.2 杀虫剂对植物的药害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植物抗逆性研究慨况 | 第15-19页 |
§1.3.1 抗性生理与原生质膜透性 | 第16页 |
§1.3.2 抗性生理与水分状况 | 第16-17页 |
§1.3.3 抗性生理与光合作用 | 第17页 |
§1.3.4 抗性生理与呼吸作用 | 第17页 |
§1.3.5 抗性生理与物质代谢 | 第17-18页 |
§1.3.6 抗性生理与膜质过氧化 | 第18-19页 |
§1.4 论文设计思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植物对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吸收速率、吸收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 药害机理研究 | 第21-24页 |
§2.3 田间药效试验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4页 |
§3.1 3种植物对药剂和水分的吸收速度、吸收量测定结果 | 第26-28页 |
§3.1.1 新疆杨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 | 第26页 |
§3.1.2 国槐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 | 第26页 |
§3.1.3 苹果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 | 第26-28页 |
§3.1.4 三种植物对药剂和水分吸收比较 | 第28页 |
§3.2 11种植物枝条对药剂吸收量的测定结果 | 第28-30页 |
§3.3 对新疆杨的药害机理研究分析 | 第30-38页 |
§3.3.1 药害症状观察 | 第30-31页 |
§3.3.2 对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3.3.4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5 游离态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3.3.6 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5页 |
§3.3.7 对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8 对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页 |
§3.3.9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10 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页 |
§3.3.11 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苹果药害机理研究分析 | 第38-41页 |
§3.4.1 药害症状观察 | 第38页 |
§3.4.2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3.4.3 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4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3.4.5 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6 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41页 |
§3.5 田间防治试验 | 第41-44页 |
§3.5.1 对杨树草履蚧的防效 | 第41-42页 |
§3.5.2 对国槐木虱的防效 | 第42页 |
§3.5.3 对杨树天牛的防效 | 第42-44页 |
§3.5.3.1 对新疆杨光肩星天牛的防效 | 第42-43页 |
§3.5.3.2 对合作杨光肩星天牛的防效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49页 |
§4.1 药害产生的原因 | 第44页 |
§4.2 植物体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药害产生的关系 | 第44-45页 |
§4.3 植物对药剂的吸收规律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45-46页 |
§4.4 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对害虫的防效 | 第46-47页 |
§4.5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