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一、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思路历程 | 第12-22页 |
| (一) 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想 | 第12页 |
| (二) 同盟会的成立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 | 第12-14页 |
| (三) 辛亥革命和辛亥革命后继续斗争 | 第14-19页 |
| (四) 晚年的思想转变及联俄、联共活动 | 第19-20页 |
| (五) 北上共商国事,倡议共和 | 第20-22页 |
| 二、五权分立思想 | 第22-26页 |
| (一) “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 | 第22-23页 |
| (二) “五权分立”论 | 第23-26页 |
| 1. “五权分立”论的形成过程 | 第23页 |
| 2. “五权分立”论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3. 对“五权分立”论的评价 | 第24-26页 |
| 三、“权能分治”论 | 第26-31页 |
| (一) “权能分治”论的内容 | 第26-27页 |
| (二) 对“权能分治”论的思考 | 第27-31页 |
| 1. “权”“能”角力 | 第27-29页 |
| 2. 专家治国,建立万能政府 | 第29-30页 |
| 3. 孙中山“权能分立”论引起的一点疑问 | 第30-31页 |
| 四、“革命程序论” | 第31-34页 |
| (一) “革命程序”论及训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1页 |
| (二) 对“革命程序”论的评价 | 第31-34页 |
| 1. “训政”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第31-32页 |
| 2. “革命程序”论的消极的方面 | 第32-34页 |
| 五、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 | 第34-46页 |
| (一) 民族主义思想、民权主义思想 | 第34-36页 |
| (二) 民生主义思想 | 第36-44页 |
| 1. 孙中山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先驱之一 | 第36-37页 |
| 2.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特征 | 第37-39页 |
| 3. 民生主义实施措施的社会主义倾向 | 第39-43页 |
| 4. 民生主义的实质 | 第43-44页 |
| (三) 民生主义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