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6-32页 |
·多毛类分类学研究 | 第16-18页 |
·国外研究历史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历史 | 第17-18页 |
·问题所在 | 第18页 |
·多毛类生态学研究 | 第18-21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18-19页 |
·多毛类类群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9-21页 |
·多毛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多毛类在食物链中的作用 | 第21页 |
·多毛类的生物扰动和沉积物改造 | 第21-23页 |
·与其他生物关系 | 第23页 |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 | 第23-26页 |
·多毛类在环境健康评估的优点 | 第23-24页 |
·多毛类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种水平的污染指示种 | 第24页 |
·种群和群落水平层次的指示种 | 第24-25页 |
·作为生态毒理检验生物 | 第25-26页 |
·多毛类在海洋环境监测上的不足 | 第26页 |
·多毛类摄食功能群研究 | 第26-30页 |
·功能群的提出 | 第26-27页 |
·多毛类功能群框架的创立 | 第27页 |
·功能群的应用 | 第27-30页 |
·研究群落结构和能流 | 第27-29页 |
·环境指示作用及其环境评估 | 第29-30页 |
·研究上的不足 | 第30页 |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第30-32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 第32-61页 |
·研究海区与研究方法 | 第32-38页 |
·研究海区 | 第32-36页 |
·地理特点 | 第32页 |
·沉积物物理性质 | 第32-33页 |
·水文特征 | 第33-34页 |
·峡区海洋生物 | 第34-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航次及站位设置 | 第36-37页 |
·样品采集和保存 | 第37页 |
·室内分选及其鉴定 | 第37-38页 |
·环境因子的获取 | 第38页 |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研究结果 | 第39-52页 |
·多毛类种类的组成私分布特征 | 第39-44页 |
·种类组成 | 第39-42页 |
·种类数的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多毛类的数量分布 | 第44-47页 |
·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 | 第44-45页 |
·生物量的平面分布 | 第45-47页 |
·多毛类的物种多样性 | 第47-49页 |
·多样性指数(H′) | 第47-48页 |
·物种均匀度(J′) | 第48-49页 |
·海区优势种分布 | 第49-51页 |
·多毛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60页 |
·与历史资料对比 | 第52-58页 |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多毛类种类组成的历史变化 | 第53-56页 |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多毛类数量的历史变化 | 第56-58页 |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数量高峰区分布 | 第58-59页 |
·高栖息密度区分布 | 第58页 |
·高生物量区分布 | 第58-59页 |
·高生物量区形成与上流区的关系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多毛类的类群结构 | 第61-87页 |
·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聚类分析 | 第61页 |
·站位组生物构成分析 | 第61页 |
·联系环境因子的分析 | 第61-62页 |
·研究结果 | 第62-78页 |
·夏季航次 | 第62-70页 |
·站位组划分 | 第62页 |
·站位组特点 | 第62-66页 |
·站位组间比较 | 第66-69页 |
·站位组划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9-70页 |
·冬季航次 | 第70-78页 |
·站位组划分 | 第70页 |
·站位组特点 | 第70-74页 |
·站位组间比较 | 第74-77页 |
·站位组划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5页 |
·与历史上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划分结果的比较 | 第78-83页 |
·两大生态类型 | 第78-79页 |
·所有子站位组 | 第79-83页 |
·多毛类分布与环境关系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回顾和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附录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多毛类动物名录 | 第100-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