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东盟地区一体化运动研究--以新功能主义为视角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文献研究 | 第10页 |
2、比较研究 | 第10-11页 |
3、归纳法 | 第11-12页 |
一、一体化定义及新功能主义视角的一体化理论 | 第12-20页 |
(一) 一体化定义 | 第12-14页 |
(二) 新功能主义一体化理论 | 第14-20页 |
1、功能主义的核心思想 | 第15页 |
2、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与继承 | 第15-17页 |
3、新功能主义及其观点 | 第17-20页 |
二、东盟一体化发展状况 | 第20-29页 |
(一) 冷战时期东盟一体化合作概况 | 第20-22页 |
1、冷战时期的安全领域合作 | 第20-21页 |
2、冷战时期的经济合作 | 第21-22页 |
3、冷战时期的社会-文化合作 | 第22页 |
(二) 冷战后时期东盟一体化发展概况 | 第22-29页 |
1、冷战后时期的经济合作 | 第22-24页 |
2、冷战后时期的社会-文化合作 | 第24-25页 |
3、冷战后时期东盟的安全合作 | 第25-29页 |
三、解读东盟一体化:新功能主义的视角 | 第29-41页 |
(一) 冷战时期东盟合作:逆析新功能主义 | 第29-30页 |
(二) 冷战后时期东盟一体化:顺析新功能主义 | 第30-41页 |
1、东盟一体化过程中的“外溢”效应 | 第30-36页 |
2、东盟组织的机制化研究 | 第36-41页 |
四、东盟一体化障碍及其简析 | 第41-48页 |
(一) 东盟、欧盟一体化发展比较 | 第41-44页 |
1、一体化成员状况以及成立背景差异 | 第41-42页 |
2、一体化状况差异 | 第42页 |
3、组织机构和机制化化建设差异 | 第42-43页 |
4、决策方式 | 第43-44页 |
(二) 东盟一体化障碍分析 | 第44-48页 |
1、东盟合作的动力结构 | 第44-45页 |
2、认同感(即东盟方式)的问题 | 第45-46页 |
3、弱机制化,没有形成超国家机制 | 第46页 |
4、经济的催动作用不够以及有限的外溢效应 | 第46-48页 |
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