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言 | 第9-12页 |
一、对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解读 | 第12-18页 |
(一) 施蒂纳写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历史背景 | 第13页 |
(二)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思想内容解读 | 第13-17页 |
(三)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 第17-18页 |
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 | 第18-36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的总的批判 | 第18-22页 |
1. 揭示施蒂纳学说的实质 | 第19页 |
2. 施蒂纳学说的社会阶级根源 | 第19-22页 |
(二) 对《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 | 第22-36页 |
1. 判施蒂纳的利己主义理论 | 第22-28页 |
2. 批判施蒂纳的财产观 | 第28-29页 |
3. 批判施蒂纳的唯心史观 | 第29-33页 |
4. 批判施蒂纳的国家观和无政府主义思想 | 第33-36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的批判的意义 | 第36-40页 |
(一) 批判的历史意义 | 第37-39页 |
1. 从理论上讲 | 第37-38页 |
2. 实践意义上讲 | 第38-39页 |
(二) 批判的现实意义 | 第39-40页 |
1. 对国际社会的意义 | 第39页 |
2. 对我国的意义 | 第39-40页 |
四、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的反思 | 第40-52页 |
(一)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不够深入 | 第40-43页 |
1. 对施蒂纳思想的意义认识不够 | 第41页 |
2. “施蒂纳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的说法,语义狭窄 | 第41-42页 |
3. 施蒂纳关于“人”的证伪性评述更有价值 | 第42-43页 |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不成熟也不够成功的文本 | 第43-45页 |
(三) 对施蒂纳要有足够的重视 | 第45-48页 |
1. 施蒂纳是第一个提出虚无主义问题的思想家 | 第46-47页 |
2. 马克思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施蒂纳的价值理想观 | 第47页 |
3. 马克思批判地接受了施蒂纳“现实存在的个人”的观点 | 第47-48页 |
(四) 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的道德思想”的误解 | 第48-52页 |
1. 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提出道德上的要求”的误解 | 第49-50页 |
2. 对马克思“利己主义”思想的误解 | 第50页 |
3. 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的误解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