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路梆子艺术特点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序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东路梆子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4页 | 
| 第一节 东路梆子产生的渊源 | 第9-11页 | 
| 第二节 东路梆子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14页 | 
| 一、东路梆子形成的因素 | 第11页 | 
| 二、东路梆子的兴衰历程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东路梆子的唱腔艺术特点 | 第14-31页 | 
| 第一节 东路梆子的唱腔音乐特点 | 第14-27页 | 
| 一、东路梆子板腔体唱腔音乐特点 | 第15-25页 | 
| 二、东路梆子以曲牌体为基础的唱腔音乐特点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东路梆子的唱腔词格特点 | 第27-28页 | 
| 第三节 东路梆子唱腔中的“吼”腔特点 | 第28-30页 | 
| 一、旦角、生角的演唱特点——“小嗓” | 第29-30页 | 
| 二、净角的演唱特点——“大嗓” | 第30页 | 
| 第四节 唱腔中的拖腔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东路梆子的伴奏、剧目及表演特点 | 第31-37页 | 
| 第一节 丰富的伴奏曲牌程式 | 第31-35页 | 
| 一、文武场面 | 第31页 | 
| 二、曲牌音乐 | 第31-34页 | 
| 三、锣鼓谱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多种题材的演出剧目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行当表演的综合性发展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东路梆子的现状及其传承 | 第37-43页 | 
| 第一节 东路梆子的现状 | 第37-40页 | 
| 第二节 东路梆子唱腔传承发展思考 | 第40-43页 | 
| 一、多推出优秀作品 | 第40-41页 | 
| 二、加大东路梆子的宣传力度 | 第41页 | 
| 三、提高艺人素质,寻求传承人选 | 第41-42页 | 
| 四、保持唱腔音乐的传统风格,丰富唱腔音乐旋律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录1:东路梆子传承人申报表 | 第46-49页 | 
| 附录2 | 第49-51页 |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