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1章 死刑复核程序概述 | 第9-12页 |
·死刑复核程序的涵义 | 第9页 |
·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 | 第9-10页 |
·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 | 第10-12页 |
·保障功能 | 第10-11页 |
·制约功能 | 第11-12页 |
第2章 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沿革及其趋势预测 | 第12-15页 |
·我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 | 第12-13页 |
·建国以来的死刑复核程序 | 第13页 |
·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展趋势预测 | 第13-15页 |
第3章 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缺陷 | 第15-20页 |
·诉讼构造的单一性 | 第15-16页 |
·审理方式的秘密性 | 第16-17页 |
·审理范围的机械性 | 第17页 |
·程序启动的行政化 | 第17页 |
·证明标准和证据规则的普通性 | 第17-18页 |
·审理期限的不确定性 | 第18-19页 |
·合议规则的简单化 | 第19页 |
·以地域作为复核管辖依据的做法不够科学 | 第19-20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构想 | 第20-29页 |
·完善被告人和检察机关的参与机制 | 第20-22页 |
·被告人应参与死刑复核程序 | 第20-21页 |
·辩护律师应参与死刑复核程序 | 第21页 |
·强化检察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监督职能 | 第21页 |
·被害人不宜参与死刑复核程序 | 第21-22页 |
·完善死刑复核的审理方式:开庭审理为原则,书面审理为补充 | 第22-23页 |
·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范围:事实审与法律审相结合 | 第23-24页 |
·改革死刑复核的启动方式 | 第24页 |
·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证明制度 | 第24-27页 |
·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应当严于普通刑事案件 | 第24-25页 |
·建立证据裁判规则 | 第25-26页 |
·确立完善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 第26-27页 |
·明确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 | 第27页 |
·确立合议庭成员“全体一致”原则 | 第27-28页 |
·建立以案由为分类依据的复核管辖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