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多环芳烃类污染物性质、来源及其环境污染特征 | 第10-13页 |
·多环芳烃的主要物化性质 | 第10-11页 |
·多环芳烃对人体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1-12页 |
·多环芳烃的来源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时空分布研究 | 第13页 |
·多环芳烃在土壤环境中的归趋行为 | 第13-15页 |
·地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18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 第21-29页 |
·目标物-菲 | 第21-23页 |
·菲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1页 |
·菲的结构特性 | 第21-22页 |
·菲的生物降解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23-24页 |
·菲的分析测试方法 | 第24-26页 |
·水样中菲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检测 | 第24-25页 |
·土样中菲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检测 | 第25-26页 |
·主要理化参数的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典型功能区地下环境中多环芳烃(菲)的垂向分布特征研究 | 第29-37页 |
·典型功能区的选定与环境概况 | 第29-30页 |
·地质和地貌 | 第29页 |
·气候 | 第29-30页 |
·水文 | 第30页 |
·土壤剖面分布与样品采集 | 第30-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张士灌区菲的区域差异和垂向变化趋势特征 | 第32-33页 |
·土壤中有机碳、粘粒含量、土壤含水率对菲垂向分布及迁移的影响 | 第33-35页 |
·土壤中有机碳、粘粒含量、土壤含水率与菲垂向分布的相关关系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地下环境中多环芳烃(菲)的地球化学行为 | 第37-79页 |
·菲在地下环境中吸附/解吸行为 | 第37-50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实验目的 | 第3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菲在土壤中的挥发特性 | 第50-57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目的 | 第5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菲在表层土壤中光化学反应研究 | 第57-65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实验目的 | 第5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菲在地下环境的生物降解作用研究 | 第65-79页 |
·引言 | 第65页 |
·实验目的 | 第65-6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多环芳烃(菲)在包气带土壤中的驱替过程 | 第79-93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实验目的 | 第80页 |
·实验材料 | 第80-81页 |
·实验方法 | 第81-83页 |
·阻滞因子与菲的水化学迁移率 | 第81-82页 |
·菲在包气带迁移及自然衰减规律实验 | 第82-8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菲在包气带的水化学迁移率 | 第83-84页 |
·菲在土柱中的残留及分布 | 第84-87页 |
·微生物总数的变化 | 第87-88页 |
·淋洗液的TOC变化 | 第88-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多环芳烃(菲)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 第93-105页 |
·有机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迁移 | 第93-94页 |
·实验目的 | 第94页 |
·实验装置设计 | 第94-95页 |
·实验方法 | 第95-96页 |
·渗流槽的NaCl示踪实验 | 第95-96页 |
·菲在含水层中的自然衰减实验 | 第9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6-103页 |
·含水层的动力场分布及其参数确定 | 第96-99页 |
·菲在含水层中污染晕的二维演化过程 | 第99-101页 |
·含水层中pH、Eh、电导率与菲水平污染晕动态变化关系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多环芳烃(菲)在地下环境中的归趋模拟研究 | 第105-127页 |
·马尔可夫(MARKOV)模型的理论与方法 | 第105-113页 |
·马尔可夫链的相关概念 | 第105-108页 |
·吸收马尔可夫链 | 第108-110页 |
·马尔可夫链在污染物迁移转化、归趋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0-113页 |
·土壤-地下水系统中多环芳烃(菲)的环境归趋研究 | 第113-123页 |
·菲归趋物理模型 | 第113-114页 |
·构建菲在地下环境中的状态空间 | 第114页 |
·在土壤-地下水环境中的初始分布与污染源强度 | 第114-116页 |
·地下环境中菲的迁移转化矩阵 | 第116-118页 |
·污染物菲归趋Markov模型的建立 | 第118-119页 |
·模拟结果 | 第119-123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23-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27-133页 |
·结论 | 第127-130页 |
·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附录 MARKOV模型的 Matlab 6.5 原程序 | 第145-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1-152页 |
摘要 | 第152-157页 |
ABSTRACT | 第157-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