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 第8-15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8-12页 |
·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的类型特征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实地调查法 | 第16页 |
·案例分析比较法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北京皇家园林与苏州私家园林花窗设计特征及其主要成因 | 第18-24页 |
·两地园林花窗设计特征概述 | 第18-19页 |
·北京皇家园林花窗设计特征 | 第18页 |
·苏州私家园林花窗设计特征 | 第18-19页 |
·两地园林花窗艺术特征主要成因 | 第19-23页 |
·自然环境因素对花窗的影响 | 第19-20页 |
·思想文化因素对花窗的影响 | 第20-21页 |
·历史发展因素对花窗的影响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两地园林花窗外在形式的比较及其优劣总结 | 第24-39页 |
·两地园林花窗外在形式的比较 | 第24-38页 |
·洞窗的定义及其造型的比较 | 第24-28页 |
·漏窗的定义及其造型的比较 | 第28-36页 |
·景窗与定义及其造型的比较 | 第36-38页 |
·夹膛什锦窗的定义及其造型 | 第38页 |
·优劣总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两地园林花窗内在功能的比较及其优劣总结 | 第39-57页 |
·园林花窗的基本功能的比较 | 第39-41页 |
·同一性—凿墙设牖、采光明户 | 第39页 |
·差异性—通风降暑、御寒防风 | 第39-40页 |
·基本功能差异的成因 | 第40-41页 |
·园林花窗的文化功能的比较 | 第41-51页 |
·同一性—富贵寿禧、吉祥寓意 | 第41-49页 |
·差异性—借物祈福、托物言志 | 第49-50页 |
·文化功能差异的成因 | 第50-51页 |
·园林花窗装饰构成功能的比较 | 第51-52页 |
·同一性—虚实结合、增强审美 | 第51页 |
·差异性—均衡变化、对称统一 | 第51页 |
·装饰构成功能差异的成因 | 第51-52页 |
·园林花窗艺术空间造景功能的比较 | 第52-56页 |
·空间造景功能异同的体现 | 第52页 |
·空间造景功能差异的成因 | 第52-56页 |
·优劣总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两者的比较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启发 | 第57-70页 |
·园林花窗艺术传承与借鉴的总体原则 | 第57-59页 |
·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 | 第58页 |
·尊重历史,文化整合的原则 | 第58-59页 |
·尊重人,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59页 |
·花窗艺术在苏州的传承 | 第59-64页 |
·花窗艺术在苏州传承要注意的问题 | 第60页 |
·苏州花窗艺术在当地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 第60-64页 |
·花窗艺术在异地的借鉴 | 第64-70页 |
·花窗在异地借鉴中要注意的问题 | 第64页 |
·花窗艺术在异地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借鉴—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例 | 第64-70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摘要 | 第73-75页 |
Abstract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