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26页 |
1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生理功能 | 第13页 |
2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研究 | 第13-15页 |
·物理场辅助提取技术 | 第14页 |
·酶解法 | 第14页 |
·吸附树脂法 | 第14页 |
·超临界萃取法 | 第14-15页 |
3 细胞培养工程和培养条件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产量的调控 | 第15-18页 |
·糖源对黄酮类化合物产量的影响 | 第15页 |
·氮素对黄酮类化合物产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微量元素对黄酮类化合物产量的影响 | 第16页 |
·光照对黄酮类化合物产量的影响 | 第16页 |
·前体物质苯丙氨酸对黄酮类化合物产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生长调节剂对黄酮类化合物产量影响 | 第17页 |
·诱导子对黄酮类化合物产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其相关基因 | 第18-21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 第20页 |
·查尔酮合成酶(CHS) | 第20-21页 |
5 桑树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 第21-24页 |
·桑树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第21-23页 |
·桑树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第23-24页 |
·桑树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 第23页 |
·桑树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癌功能 | 第23页 |
·桑树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降血糖功能 | 第23-24页 |
·桑树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降血脂、降血压作用 | 第24页 |
·其它药用功能 | 第24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桑树总黄酮提取及测定方法建立 | 第26-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材料 | 第2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6页 |
·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标准曲线建立 | 第26-27页 |
·紫外分光光度计精密度试验 | 第27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7页 |
·提取液稳定性试验 | 第27页 |
·显色液稳定性试验 | 第27页 |
·叶绿素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影响 | 第27页 |
·提取方法建立 | 第27-28页 |
·提取溶剂选择 | 第27页 |
·提取条件筛选 | 第27页 |
·提取方法选择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桑树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8-29页 |
·黄酮类化合物标准曲线建立 | 第28页 |
·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液稳定性试验 | 第28-29页 |
·紫外分光光度计精密度试验 | 第29页 |
·叶绿素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影响 | 第29-30页 |
·提取溶剂选择 | 第30页 |
·水浴提取法最佳条件选择 | 第30-33页 |
·提取方法选择 | 第33-3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培养条件对桑树试管苗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36-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陕桑305 再生体系建立 | 第36页 |
·培养方法 | 第36页 |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6-38页 |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 第36-37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 | 第37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37页 |
·黄酮类化合物总量测定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6页 |
·光照对桑树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38-39页 |
·培养基成份对桑树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39-50页 |
·碳源对桑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氮源对桑树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40-42页 |
·氮含量对桑叶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形态的氮对桑叶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微量元素Mn~(2+)和Zn~(2+)对桑树试管苗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 | 第42-45页 |
·Mn~(2+)对桑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Mn~(2+)对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Zn~(2+)对桑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Zn~(2+)对叶中可溶性蛋白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激素对桑树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45-50页 |
·生长素对桑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页 |
·生长素对桑叶可溶性蛋白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分裂素对桑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分裂素对桑叶可溶性蛋白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桑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诱导子对桑树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50-55页 |
·LaCl_3对桑树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50-52页 |
·水杨酸对桑树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52-53页 |
·酸性水解酪蛋白对桑树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53-55页 |
·苯丙氨酸对桑叶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第55-5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6页 |
·讨论 | 第56-59页 |
第三章 芳香族氨基酸调节与桑树黄酮类化合物代谢关系研究 | 第59-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供试材料 | 第59页 |
·桑树幼苗芳香族氨基酸的HPLC 分析 | 第59-60页 |
·草甘膦(GP)处理 | 第60页 |
·草甘膦胁迫下外源黄酮类化合物、芳香族氨基酸处理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2页 |
·芳香族氨基酸混和色谱图 | 第60-62页 |
·芳香族氨基酸标准曲线 | 第62-63页 |
·草甘膦胁迫下桑苗芳香族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63-64页 |
·草甘膦胁迫下PAL 活性的变化 | 第64-65页 |
·草甘膦胁迫下桑苗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65-66页 |
·草甘膦胁迫下桑苗可溶性蛋白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66-67页 |
·外源芳香族氨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对草甘膦胁迫的影响 | 第67-72页 |
·草甘膦胁迫下外源芳香族氨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对桑苗芳香族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67-69页 |
·草甘膦胁迫下外施芳香族氨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对桑苗PAL活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草甘膦胁迫下外施芳香族氨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对桑苗可溶性蛋白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70-7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2页 |
·讨论 | 第72-7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图版Ⅰ | 第83页 |
图版Ⅱ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