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三大家”诗歌异同略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元嘉文学概览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元嘉文学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元嘉三大家”与元嘉诗歌风尚 | 第13-18页 |
一、山水题材的勃兴 | 第13-15页 |
二、“元嘉体”与唯美诗风 | 第15-16页 |
三、抒情传统的回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元嘉三大家”诗歌异同 | 第18-40页 |
第一节 谢、颜、鲍诗歌的相同点 | 第18-24页 |
一、尚巧似、重雕琢 | 第18-20页 |
二、工对偶、密用典 | 第20-24页 |
第二节 谢、颜、鲍诗歌的差异 | 第24-40页 |
一、山水诗 | 第24-32页 |
1、审美倾向不同 | 第24-27页 |
2、抒情方式不同 | 第27-29页 |
3、结构模式不同 | 第29-32页 |
二、乐府诗 | 第32-40页 |
1、诗歌渊源不同 | 第32-34页 |
2、题材内容不同 | 第34-36页 |
3、情感表现不同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南朝文人对“元嘉三大家”的接受 | 第40-51页 |
第一节 南朝文人对谢灵运的接受 | 第40-44页 |
一、理论批评 | 第40-41页 |
二、创作借鉴 | 第41-44页 |
第二节 南朝文人对颜延之的接受 | 第44-47页 |
一、理论批评 | 第44-45页 |
二、创作借鉴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南朝文人对鲍照的接受 | 第47-51页 |
一、理论批评 | 第47-48页 |
二、创作借鉴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