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问题提出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二章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分析基础 | 第15-21页 |
一、住房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 第16-17页 |
(一) 公共物品及其分类 | 第16页 |
(二) 准公共物品 | 第16页 |
(三) 住房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 第16-17页 |
二、几个概念的基本内涵 | 第17-19页 |
(一) 住房保障制度 | 第17-18页 |
(二) 保障性住房 | 第18-19页 |
(三) 公共住房 | 第19页 |
三、住房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住房政策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一) 住房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 | 第19页 |
(二) 住房保障制度与住房政策的关系 | 第19-20页 |
四、住房问题以及它的产生原因 | 第20-21页 |
(一) 住房问题 | 第20页 |
(二) 产生原因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现行城镇住房保障制度 | 第21-30页 |
一、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历史沿革 | 第21-24页 |
(一) 建国初期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1949年——1977年) | 第21-22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住房保障制度(1978年至今) | 第22-24页 |
二、现行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阶段性进展 | 第24-30页 |
(一) 廉租房 | 第24-25页 |
(二) 经济适用房 | 第25-27页 |
(三) 住房公积金 | 第27-29页 |
(四) 公共租赁住房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国际上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30-41页 |
一、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和组屋制度 | 第31-34页 |
(一) 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32页 |
(二) “组屋”制度 | 第32-33页 |
(三) 新加坡住房政策的启示 | 第33-34页 |
二、香港的公屋制度 | 第34-35页 |
(一) 公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二) 公屋制度的运行情况及启示 | 第35页 |
三、瑞典的住房政策 | 第35-36页 |
(一) 瑞典住房政策建立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二) 瑞典住房政策的特点 | 第36页 |
四、美国的公共住房政策 | 第36-38页 |
(一) 美国住房政策的发展阶段 | 第37页 |
(二) 美国住房政策的启示 | 第37-38页 |
五、比较及总结 | 第38-41页 |
(一) 不同点及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二) 相同点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完善“住有所居”住房保障制度的对策 | 第41-54页 |
一、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和原因简析 | 第41-43页 |
二、实现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从“居者有其屋”向“住有所居”的转变 | 第43-45页 |
(一) 追溯“居者有其屋” | 第43页 |
(二) “住有所居”的提出 | 第43-44页 |
(三) “住有所居”的内涵 | 第44页 |
(四) “住有所居”是国情之下必然 | 第44-45页 |
三、明确住房保障制度的原则 | 第45-46页 |
(一) 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 | 第45-46页 |
(二) 保障性的原则 | 第46页 |
(三) 多层次性的原则 | 第46页 |
四、需要正确处理的两对关系 | 第46-48页 |
(一)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 第46-47页 |
(二)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第47-48页 |
五、改革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住房分层供应体系 | 第48-51页 |
(一) 廉租房的改革对策 | 第49页 |
(二) 经济适用房的改革对策 | 第49-50页 |
(三) 住房公积金改革对策 | 第50-51页 |
六、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其它对策 | 第51-54页 |
(一) 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保障公共住房的供给 | 第51页 |
(二)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的法律体系,提高住房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 | 第51-52页 |
(三) 建立政策性住房银行,完善住房金融体系 | 第52-53页 |
(四)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保证个人住房贷款的安全性 | 第53页 |
(五) 引导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实现住房的梯度发展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