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20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存在问题 | 第17-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47页 |
·乌夏断裂带及邻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24页 |
·地壳结构及基底 | 第24-32页 |
·深部地壳及上地幔结构 | 第24-26页 |
·基底属性 | 第26-28页 |
·基底结构 | 第28-32页 |
·不整合类型与分布 | 第32-35页 |
·不整合类型 | 第32页 |
·不整合分布 | 第32-35页 |
·构造层序划分 | 第35-39页 |
·构造层序的划分依据 | 第35-37页 |
·构造层序界面标志 | 第37-39页 |
·构造层发育特征 | 第39-47页 |
·二叠系构造层序 | 第40-44页 |
·三叠系-侏罗系构造层序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47-67页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47-49页 |
·划分依据 | 第47页 |
·构造单元特征 | 第47-49页 |
·断裂特征 | 第49-55页 |
·断裂系统 | 第49-50页 |
·断裂级别 | 第50-52页 |
·主要的断裂表现 | 第52-55页 |
·构造样式研究 | 第55-64页 |
·构造样式类型 | 第57-62页 |
·构造样式的展布 | 第62-64页 |
·构造样式演化序列研究 | 第64-67页 |
第四章 乌夏断裂带构造运动学特征 | 第67-85页 |
·断裂活动的时空迁移 | 第67-72页 |
·断裂的同生长性 | 第67-68页 |
·断裂活动性特征 | 第68-69页 |
·断裂活动的迁移规律 | 第69-71页 |
·断裂的叠加复合序列及构造格架 | 第71-72页 |
·乌夏断裂带基底的升降运动分析 | 第72-75页 |
·地层剥蚀厚度计算 | 第72-74页 |
·乌夏断裂带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乌夏断裂带基底的升降运动分析 | 第75-81页 |
·构造沉降史曲线绘制 | 第75-78页 |
·构造沉降量的求取 | 第78页 |
·构造沉降史分析 | 第78-81页 |
·断裂带水平挤压运动及走滑活动分析 | 第81-85页 |
第五章 乌夏断裂带盆地原型及构造动力学演化 | 第85-125页 |
·乌夏断裂带及邻区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分析 | 第85-89页 |
·前二叠纪构造动力学背景 | 第85-88页 |
·二叠纪周缘前陆盆地阶段 | 第88-89页 |
·三叠纪-侏罗纪陆内坳陷阶段 | 第89页 |
·火山岩分布及构造环境分析 | 第89-96页 |
·石炭系火山岩序列及岩性特征 | 第90页 |
·二叠系佳木河组火山岩特征 | 第90-91页 |
·二叠系风城组火山碎屑岩分析 | 第91-92页 |
·火山活动旋回和构造环境分析 | 第92-96页 |
·二叠纪以来的原型盆地格局及动力学演化 | 第96-109页 |
·原型盆地及动力学演化阶段划分依据及方法 | 第96-97页 |
·二叠纪早期原型盆地格局分析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 第97-100页 |
·二叠纪中晚期原型盆地格局分析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 第100-102页 |
·三叠纪原型盆地格局分析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 第102-106页 |
·侏罗纪原型盆地格局分析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 第106-109页 |
·盆山耦合静态模式 | 第109-117页 |
·哈拉阿拉特山推覆体边界厘定及构造模式 | 第110-111页 |
·哈山推覆构造的两分性 | 第111-117页 |
·盆山耦合动力学模式 | 第117-125页 |
·准噶尔地块与周缘板块的运动学特征 | 第117-120页 |
·盆山压扭动力学模式 | 第120-123页 |
·盆山演化的差速旋转、上下脱耦模式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构造演化控油规律 | 第125-161页 |
·二叠纪构造活动对扇体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125-132页 |
·二叠纪各时期扇体展布及时空演化 | 第126-128页 |
·同生断裂活动性及控扇规律 | 第128-130页 |
·二叠纪构造-沉积响应模式 | 第130-132页 |
·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响应 | 第132-139页 |
·三叠纪-侏罗纪各时期扇体展布 | 第132-135页 |
·三叠纪-侏罗纪扇体叠置及迁移特征 | 第135-136页 |
·三叠纪-侏罗纪扇体发育与断裂活动的关系 | 第136-137页 |
·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响应模式 | 第137-139页 |
·乌夏断裂带二叠纪-侏罗纪粗碎屑扇体的侧向迁移特征 | 第139-141页 |
·构造演化控制着油气的生储盖组合 | 第141-147页 |
·构造演化控制生油岩的形成分布 | 第141-143页 |
·构造演化控制储层的发育 | 第143-146页 |
·构造特征控制生储盖组合 | 第146-147页 |
·构造演化及特征控制着圈闭、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 第147-152页 |
·构造演化对圈闭形成和分布的控制 | 第147-148页 |
·构造特征控制油气藏类型分布 | 第148-152页 |
·构造特征控制油气藏的垂向分布 | 第152页 |
·构造演化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 | 第152-161页 |
·构造演化控制成藏期次 | 第152-154页 |
·活动断裂系统是油气运聚的主控因素 | 第154-157页 |
·断裂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改善了不利的生储盖组合关系 | 第157页 |
·不同构造演化背景下产生的不整合是油气运聚的重要控制因素 | 第157-159页 |
·构造演化的最终产物-油气成藏模式 | 第159-161页 |
结论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