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性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在毛细管电泳中应用的探索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0页 |
| ·毛细管电泳简介 | 第10页 |
|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 第10页 |
| ·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 | 第10-13页 |
| ·MEKC 的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 ·MEKC 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 ·MEKC 的应用进展 | 第12-13页 |
| ·MEKC 中假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胶束 | 第13-14页 |
| ·微乳液 | 第14页 |
| ·新型假固定相 | 第14-15页 |
| ·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胶束 | 第15-17页 |
| ·自组装简介 | 第15页 |
| ·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胶束 | 第15页 |
| ·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胶束制备 | 第15-16页 |
| ·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胶束分类及特点 | 第16页 |
| ·两亲性聚合物自组装胶束应用进展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两亲性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18-24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实验部分 | 第18-19页 |
|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 ·表征 | 第1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9-23页 |
| ·聚合物的合成 | 第19-20页 |
| ·结构表征与讨论 | 第20-23页 |
| ·FT-IR | 第20-21页 |
| ·1HNMR | 第21-22页 |
| ·GPC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两亲性无规聚合物的自组装及其表征 | 第24-36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步骤 | 第25页 |
| ·胶束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 ·胶束的表征 | 第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3页 |
| ·DLS 法研究胶束大小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 ·聚合物浓度对胶束大小的影响 | 第25-26页 |
| ·pH 对胶束大小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单体配比不同对胶束大小的影响 | 第27页 |
| ·聚合物分子量对胶束大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TEM 法研究胶束形貌的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 ·浓度对胶束形貌的影响 | 第28-29页 |
| ·pH 对胶束形貌的影响 | 第29-30页 |
| ·聚合物基团配比对胶束形貌的影响 | 第30-31页 |
| ·Zeta 电位法研究胶束表面电荷密度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聚合物胶束在毛细管电泳中应用的初步探索 | 第36-50页 |
| ·引言 | 第36-37页 |
|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37-38页 |
| ·实验药品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 ·胶束溶液的制备 | 第38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8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38页 |
| ·加标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38页 |
| ·电泳测定条件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 ·聚合物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 ·pH 值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其它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 ·缓冲液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 ·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 ·电压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 ·基团配比不同的聚合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3页 |
| ·与其他类型假固定相的分离效果对比 | 第43-45页 |
| ·重现性、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第45-46页 |
|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