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邻近海域缺氧区营养盐及痕量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缺氧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早期成岩过程 | 第12-15页 |
·营养盐及痕量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 第15-2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长江河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长江口缺氧区营养盐及 DOC 的分布特征 | 第23-36页 |
·简介 | 第23-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样品测试 | 第24页 |
·结果 | 第24-30页 |
·水体温度、盐度、浊度、叶绿素的分布特征 | 第24-27页 |
·溶解氧(DO)、pH 的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营养盐及 DOC 的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34页 |
·盐度与营养盐及 DOC 的关系 | 第31-33页 |
·底层水体碳的矿化过程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长江口缺氧区痕量金属的分布特征 | 第36-47页 |
·简介 | 第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样品采集 | 第36-37页 |
·样品测试 | 第37页 |
·结果 | 第37-40页 |
·溶解态痕量金属的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颗粒痕量金属的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6页 |
·溶解态痕量金属的分布机制 | 第40-43页 |
·颗粒态金属地球化学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痕量金属的分配系数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长江口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早期成岩过程研究 | 第47-62页 |
·简介 | 第47-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间隙水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48-49页 |
·样品分析 | 第49页 |
·成岩模型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50-55页 |
·间隙水 Fe、Mn 剖面 | 第50-52页 |
·间隙水 U、Mo 剖面 | 第52-54页 |
·沉积物 Fe、Mn、U 剖面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61页 |
·Fe、Mn 的早期成岩过程 | 第55-57页 |
·U、Mo 的早期成岩过程 | 第57-58页 |
·吸附系数对间隙水Fe、Mn 剖面的影响 | 第58页 |
·沉积物水界面通量 | 第58-60页 |
·沉积物中自生U 的累积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长江口沉积物间隙营养盐剖面及通量 | 第62-75页 |
·简介 | 第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62-63页 |
·通量计算 | 第63-64页 |
·结果 | 第64-67页 |
·上覆水体营养盐 | 第64页 |
·间隙水营养盐剖面 | 第64-67页 |
·营养盐通量 | 第67页 |
·讨论 | 第67-74页 |
·一般原理 | 第67页 |
·氮动力 | 第67-69页 |
·成岩模型 | 第69-72页 |
·通量比较及意义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痕量金属的黄铁矿化过程 | 第75-89页 |
·简介 | 第75-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7页 |
·沉积物中总碳、总硫及沉积物粒度的分布特征 | 第78页 |
·活性态及黄铁矿态金属的分布特征 | 第78-83页 |
·痕量金属的黄铁矿化度比较 | 第83-85页 |
·DOP 与 DTMP 之间的关系 | 第85-86页 |
·DOP 及DTMP 对环境指示的意义 | 第86-87页 |
·黄铁矿化的端元模式 | 第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89-91页 |
·主要结论 | 第89页 |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8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