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运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第11-16页 |
一、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 第11-12页 |
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中医药研究 | 第12-16页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第16-21页 |
一、流行病学 | 第16页 |
二、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三、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四、治疗 | 第18-21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21-43页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一、病例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22页 |
三、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 第22-23页 |
四、试验病例的终止标准 | 第23-24页 |
五、病例的脱落标准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24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七、疗效指标 | 第25页 |
八、统计学处理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26-35页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第26页 |
二.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 第26-27页 |
三.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四.治疗前后各种症状的改善情况 | 第28-29页 |
五.各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的变化情况 | 第29-34页 |
六.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35-42页 |
1、肝郁脾虚为IBS-D病机关键 | 第35-36页 |
2、调肝运脾为基本治则 | 第36-37页 |
3、肝脾同治为组方原则 | 第37-39页 |
4、用药特点 | 第39页 |
5、研究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6、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 | 第40页 |
7、目前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