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网络银行风险法律监管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前言第8-10页
第一章 网络银行监管概述第10-23页
 第一节 网络银行的风险现状第10-12页
  一、网络银行的风险现状第10-12页
  二、网络银行风险的法律监管现状第12页
 第二节 网络银行的风险类型第12-16页
  一、技术风险第13-14页
  二、流动性风险第14-15页
  三、信用风险第15页
  四、法律风险第15-16页
 第三节 网络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第16-19页
  一、技术风险的形成原因第16-17页
  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第17-18页
  三、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第18-19页
  四、法律风险的形成原因第19页
 第四节 网络银行风险法律监管的理论依据第19-21页
  一、网络银行与不完全竞争第19-20页
  二、网络银行与外部性效应第20页
  三、网络银行与信息不对称第20-21页
 第五节 网络监管法律的产生与发展第21-23页
  一、规制计算机系统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第21-22页
  二、调整网上交易安全方面的法律第22页
  三、专门针对电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第22-23页
第二章 网络银行风险法律监管的主要内容第23-30页
 第一节 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第23-25页
  一、网络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第23-24页
  二、网络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第24-25页
 第二节 网络银行经营环节的监管第25-28页
  一、对网络银行工作人员的监管第26页
  二、网络银行业务系统的内部监管第26-28页
 第三节 网络银行市场退出环节的监管第28-30页
  一、网络银行机构的市场退出第28-29页
  二、网络银行业务的市场退出第29-30页
第三章 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模式国际比较第30-37页
 第一节 美国的监管模式第30-32页
 第二节 英国的监管模式第32-33页
 第三节 日本的监管模式第33-35页
 第四节 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模式第35-37页
第四章 我国网络银行风险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第37-41页
 第一节 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第37-40页
  一、现行法律法规中的缺陷第37-38页
  二、立法上的空白第38页
  三、监管依据的立法层级较低第38页
  四、立法上缺乏对客户利益的保护第38-40页
 第二节 监管主体不健全第40-41页
  一、政府监管部门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第40页
  二、行业自律组织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第40-41页
  三、社会监督机制的欠缺第41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网络银行风险法律监管的对策研究第41-47页
 第一节 加强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立法第41-45页
  一、完善现有立法第41-42页
  二、弥补立法空白第42页
  三、提高立法层级第42-43页
  四、明确立法目标第43页
  五、加强对客户利益的保护第43-45页
 第二节 健全监管主体第45-47页
  一、构建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第45-46页
  二、健全行业协会和社会监督主体体系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管理立法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监管模式--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