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 ·发光 | 第14-25页 |
| ·发光的定义及分类 | 第14-17页 |
| ·发光的定义 | 第14页 |
| ·发光的分类 | 第14-17页 |
| ·固体发光的原理 | 第17-20页 |
| ·稀土离子的发光 | 第20-22页 |
| ·灯用发光材料和辐射光源 | 第22-24页 |
| ·发光材料的光色特性 | 第24-25页 |
| ·发光二极管技术 | 第25-33页 |
| ·发光二极管 | 第25页 |
| ·白光LED的实现 | 第25-26页 |
| ·白光LED参数 | 第26-28页 |
| ·荧光粉的制备 | 第28-33页 |
| ·原材料的选择 | 第28页 |
| ·制备荧光粉常用方法 | 第28-33页 |
| ·氧化钇的晶体结构 | 第33-34页 |
| ·本课题的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背景 | 第34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 第36-43页 |
| ·主要化学试剂及实验设备 | 第36-37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6页 |
| ·实验所用设备 | 第36-37页 |
| ·表征方法 | 第37-41页 |
| ·热分析 | 第37-38页 |
| ·粉体的晶相分析 | 第38-39页 |
| ·粉体的能谱分析 | 第39页 |
| ·粉体的形貌分析 | 第39-40页 |
|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 第40页 |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 ·激光粒度分析 | 第41页 |
| ·实验用玻璃器皿的清洗方法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微波水热法制备铋铕共掺杂氧化钇荧光粉 | 第43-55页 |
| ·引言 | 第43-45页 |
| ·(Y_(0.94-x),Eu_(0.06),Bi_x)_2O_3(x=0,0.01~0.06)荧光粉的制备 | 第45-46页 |
| ·前驱体及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 第46-48页 |
| ·能谱分析 | 第48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8-51页 |
| ·晶粒尺寸和形貌分析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沉淀法制备铋铕共掺杂氧化钇荧光粉 | 第55-76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Y,Eu,Bi)_2O_3荧光粉的制备 | 第55-56页 |
| ·沉淀条件的选择 | 第56-63页 |
| ·pH值的选择 | 第56-57页 |
| ·沉淀剂用量选择 | 第57-58页 |
| ·掺杂量的选择 | 第58-61页 |
| ·铋掺杂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 ·铕掺杂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 ·不同滴加方法对荧光粉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超声分散沉淀产物对荧光粉形貌的影响 | 第62-63页 |
| ·热处理对制备的荧光粉性能的影响 | 第63-71页 |
| ·前驱体的热分析 | 第63-65页 |
| ·热处理温度的影响 | 第65-69页 |
| ·红外分析 | 第69-70页 |
| ·热处理时间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助熔剂的影响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