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中文文摘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绪论 | 第11-21页 |
| 第一节 大豆疫病及大豆疫霉菌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大豆疫病在国内外发生概况 | 第11页 |
| ·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规律与危害 | 第11-12页 |
| ·大豆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 ·大豆疫霉菌的分子遗传规律 | 第13-14页 |
| ·大豆疫霉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 第14页 |
| 第三节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 第14-15页 |
| ·化学防治 | 第14-15页 |
| ·抗病品种 | 第15页 |
| 第四节 大豆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第六节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病原菌的分离及DNA的高效提取 | 第21-31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21页 |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 ·材料 | 第21-23页 |
| ·供试土样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1-23页 |
| ·方法 | 第23-26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3页 |
| ·病原菌标样的采集与分离 | 第23页 |
|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离 | 第23-24页 |
| ·CTAB法提取土壤中大豆疫霉菌DNA | 第24页 |
| ·脱脂奶粉法提取土壤中大豆疫霉菌DNA | 第24-25页 |
| ·氯化苄法提取土壤中大豆疫霉菌DNA | 第25页 |
| ·大豆疫霉菌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抗性初步研究 | 第31-39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31页 |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材料 | 第31-32页 |
| ·菌株 | 第31页 |
| ·主要培养基及供试药剂 | 第31-32页 |
| ·方法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甲霜灵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 第33-34页 |
| ·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水平 | 第34-38页 |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毒力多样性分析 | 第39-55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39页 |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39-48页 |
| ·材料 | 第39-41页 |
| ·菌株分离 | 第39-40页 |
|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40-41页 |
| ·方法 | 第41-48页 |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 ·大豆疫霉菌菌株毒力鉴定 | 第48-49页 |
| ·不同大豆产区大豆疫霉菌毒力组成比较 | 第49-50页 |
| ·不同大豆产区大豆疫霉菌致病力分析 | 第50-51页 |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51-55页 |
| 第四章 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比较 | 第55-71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55页 |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 ·材料 | 第55-58页 |
| ·方法 | 第58-60页 |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 ·大豆疫霉菌在中国的分布 | 第60-61页 |
| ·遗传变异分析 | 第61-63页 |
| ·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63-64页 |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4-68页 |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68-7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附录85个用于群体遗传分析的大豆疫霉菌株 | 第73-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