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导论 | 第17-31页 |
第一章 循习和损益:元代调整婚姻缔结的法律规范 | 第31-63页 |
第一节 法律上的成婚年龄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婚姻礼制的要求 | 第34-46页 |
一、 婚姻礼仪的七道程序 | 第34-41页 |
二、 违反婚姻礼制的情形——定婚悔婚 | 第41-43页 |
三、 元代婚姻礼制的特征 | 第43-46页 |
第三节 主婚和媒妁的要求 | 第46-57页 |
一、 主婚人制度 | 第47-53页 |
二、 媒妁制度 | 第53-57页 |
第四节 婚姻的禁止规定 | 第57-63页 |
一、 禁止部分官民之间的婚姻 | 第58-59页 |
二、 禁止军户妻女擅自嫁娶的婚姻 | 第59-60页 |
三、 禁止良贱之间的妄冒婚姻 | 第60页 |
四、 禁止同姓(亲属)之间的婚姻 | 第60-61页 |
五、 禁止在守孝期间缔结的婚姻 | 第61页 |
六、 禁止有妻再娶妻的婚姻 | 第61-63页 |
第二章 影响与变化:元代调整特殊婚姻形态的法律规范 | 第63-84页 |
第一节 收继婚 | 第63-75页 |
一、 元朝廷对汉人收继婚的法律态度 | 第64-66页 |
二、 调整汉人收继婚法律变化的具体情况 | 第66-69页 |
三、 汉人收继婚法律规定内容的简要勾勒 | 第69-71页 |
四、 部分汉人收继婚案例的进一步讨论 | 第71-73页 |
五、 对元代汉人收继婚法律规定的评述 | 第73-75页 |
第二节 赘婿婚 | 第75-80页 |
一、 赘婿婚的含义及源流 | 第75-76页 |
二、 对赘婿婚的法律调整 | 第76-79页 |
三、 关于赘婿婚的几个思考 | 第79-80页 |
第三节 童养婚及典雇婚 | 第80-84页 |
一、 童养婚 | 第80-82页 |
二、 典雇婚 | 第82-84页 |
第三章 继受与发展:元代调整婚姻终结的法律规范 | 第84-104页 |
第一节 离婚的主要方式 | 第84-101页 |
一、 "七出" | 第85-88页 |
二、 "义绝" | 第88-94页 |
三、 "和离" | 第94-95页 |
四、 判决离婚 | 第95-101页 |
第二节 元代离婚制度的评价 | 第101-104页 |
一、 妇女的离婚权利比男子狭窄 | 第101-102页 |
二、 总体上是对古代法律传统的继受 | 第102页 |
三、 局部内容较唐宋时期又有所发展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道德与权威:元代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法律规范 | 第104-127页 |
第一节 调整父子关系的规范 | 第104-110页 |
一、 教令权 | 第105-106页 |
二、 送惩权 | 第106-107页 |
三、 财产权 | 第107-110页 |
第二节 调整夫妻关系的规范 | 第110-117页 |
一、 丈夫的权利 | 第110-113页 |
二、 妻子的义务 | 第113-115页 |
三、 夫妻在法律上的不平等性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调整"孝道"的规范 | 第117-127页 |
一、 子孙"孝道"下的义务 | 第118-121页 |
二、 对"不孝"行为的法律惩罚 | 第121-125页 |
三、 对孝道的提倡与表彰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成熟与变化:元代调整家庭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 | 第127-154页 |
第一节 宗祧继承 | 第127-134页 |
一、 宗祧继承的演变 | 第128-129页 |
二、 宗祧继承的核心—"立嫡" | 第129-130页 |
三、 宗祧继承下的立嗣制度 | 第130-134页 |
第二节 身份继承 | 第134-141页 |
一、 政治身份的世袭 | 第135-137页 |
二、 特殊职业的身份继承 | 第137-141页 |
第三节 财产继承 | 第141-153页 |
一、 关于分家析产的规定 | 第141-143页 |
二、 财产继承中的主要问题 | 第143-148页 |
三、 女人的财产继承问题 | 第148-150页 |
四、 户绝涉及到的继承问题 | 第150-152页 |
五、 关于遗嘱继承的问题 | 第152-153页 |
第四节 元代调整家庭继承关系法律规范评析 | 第153-154页 |
第六章 本俗与多元:元代调整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规范 | 第154-176页 |
第一节 蒙古人的婚姻家庭规范 | 第154-163页 |
一、 蒙古人的婚姻规范 | 第155-160页 |
二、 蒙古人的家庭规范 | 第160-163页 |
第二节 其他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规范 | 第163-172页 |
一、 回回人的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 第163-165页 |
二、 伊斯兰教的婚姻家庭法 | 第165-169页 |
三、 其他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规范 | 第169-172页 |
第三节 调整族际婚问题的法律体例及实例 | 第172-175页 |
一、 调整族际婚问题的法律体例 | 第172-173页 |
二、 蒙古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实例 | 第173-174页 |
三、 回回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实例 | 第174-175页 |
第四节 "天道式的多元主义" | 第175-176页 |
第七章 形塑元代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诸因素 | 第176-204页 |
第一节 形塑元代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政治因素 | 第176-188页 |
一、 蒙古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 第176-179页 |
二、 元代的行政体制建设 | 第179-182页 |
三、 元代的法制建设 | 第182-185页 |
四、 元代的文化政策 | 第185-188页 |
第二节 形塑元代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文化因素 | 第188-195页 |
一、 汉族地区的儒家伦理道德传统文化 | 第188-192页 |
二、 其他民族固有的婚姻家庭文化及观念 | 第192-195页 |
第三节 形塑元代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民族与人口因素 | 第195-200页 |
一、 民族因素 | 第195-197页 |
二、 人口因素 | 第197-200页 |
第四节 形塑元代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经济因素 | 第200-204页 |
结语 | 第204-210页 |
致谢 | 第210-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24页 |
附录一:元代纪元表 | 第224-2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