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钯催化氧气氧化碳—碳三键双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钯催化碳-碳三键的双官能团化研究进展第11-41页
   ·引言第11-12页
   ·钯催化炔烃的双官能团化的研究进展第12-39页
     ·Pd(0)启动的炔烃双官能团化第12-15页
       ·Pd(0)氧化加成启动的炔烃成环反应第12-13页
       ·Pd(0)氧化加成启动的多组分非成环反应第13-15页
     ·Pd(Ⅱ)启动的炔烃双官能团化第15-39页
       ·卤钯化启动的炔烃双官能团化研究第15-25页
         ·卤钯化/羰基化串联反应第16-17页
         ·卤钯化/碳钯化串联反应第17-23页
         ·卤钯化/碳-杂键形成串联反应第23-25页
       ·乙酰氧钯化启动的炔烃双官能团化研究第25-29页
       ·氧钯化启动的炔烃双官能团化研究第29-32页
       ·胺钯化启动的炔烃双官能团化研究第32-36页
       ·腈钯化启动的炔烃双官能团化研究第36-37页
       ·C-H活化启动的炔烃双官能团化研究第37-39页
       ·小结第39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9-41页
第二章 PdCl_2催化氧气氧化炔与烯烃(1:2)高选择性交叉三聚为1,3,5-三烯或1,2,4,5-四取代苯环第41-64页
   ·引言第41-42页
   ·实验部分第42-62页
     ·反应试剂第42-43页
     ·典型实验操作第43-44页
       ·典型的炔酮的实验操作第43页
       ·典型的合成1,3,5-三烯的实验操作第43页
       ·典型的合成1,2,4,5-四取代苯的实验操作第43-44页
     ·产物的表征第44页
     ·由炔与烯烃合成1,3,5-三烯的反应条件优化第44-48页
       ·氯化锂用量的影响第44-45页
       ·碱的种类与用量的影响第45-46页
       ·钯的种类的影响第46页
       ·溶剂与氧化剂的影响第46-48页
     ·由炔与烯烃合成1,3,5-三烯的反应底物拓展第48-50页
     ·由炔与烯烃合成1,2,4,5-四取代苯的反应条件优化第50-54页
       ·温度的影响第51页
       ·溶剂的影响第51-53页
       ·LiCl和碱的影响第53-54页
     ·由炔与烯烃环三聚成1,2,4,5-四取代苯反应的底物拓展第54-56页
     ·反应机理的探索第56-57页
     ·谱图数据第57-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氧气存在下富电子炔烃的乙酰氧钯化及其Heck串联反应第64-81页
   ·引言第64-65页
   ·实验部分第65-79页
     ·反应试剂第65-66页
     ·典型实验操作第66-67页
       ·典型制备二芳基炔的实验操作第66页
       ·典型合成1-乙酰氧基-1,3-二烯的实验操作第66-67页
     ·产物的表征第67页
     ·由炔与烯烃合成1-乙酰氧基-1,3-二烯的反应条件优化第67-71页
       ·添加物的影响第67-69页
       ·氧化剂的影响第69-70页
       ·溶剂与钯催化剂的影响第70-71页
     ·由炔与烯烃合成1-乙酰氧基-1,3 –二烯反应的底物拓展第71-75页
     ·反应机理第75页
     ·谱图数据第75-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四章 氧气存在下氯钯化启动1,6-二炔与末端烯烃的[2+2+2]环化反应第81-101页
   ·引言第81-82页
   ·实验部分第82-100页
     ·反应试剂第82-83页
     ·典型实验操作第83-85页
       ·典型的1,6-二炔的实验操作第83-84页
       ·制备4-甲基-N,N-二(3-苯基-2-炔丙基)苯甲酰胺的实验操作第84页
       ·制备炔酸炔丙酯的实验操作第84-85页
       ·典型的1,6-二炔与丙烯酸酯[2+2+2]环化反应的实验操作第85页
     ·产物的表征第85页
     ·1,6-二炔与丙烯酸酯[2+2+2]环化反应条件的优化第85-89页
       ·氧化剂的影响第86-87页
       ·钯盐的影响第87-88页
       ·溶剂的影响第88-89页
     ·1,6-二炔与丙烯酸酯[2+2+2]环化反应的底物拓展第89-92页
     ·反应机理的探索第92-94页
     ·谱图数据第94-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结论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7页
附录: 新化合物表第117-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附件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碘氧化铋分级微纳结构的合成、表征和可见光光催化活性研究
下一篇:硼、氮掺杂二氧化钛催化剂制备、表征及可见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