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引言 | 第13-29页 |
·选题背景、学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选题背景和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股市危机及安全网的学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股市危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6-18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第18-22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创新和主要成果 | 第26-2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9-60页 |
·金融稳定理论 | 第31-36页 |
·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及理论研究情况 | 第31-32页 |
·金融稳定的内涵与外延 | 第32-34页 |
·金融稳定的目标和总体框架 | 第34-35页 |
·我国维护稳定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金融危机理论 | 第36-44页 |
·金融危机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简述 | 第38-41页 |
·与股市危机有关的金融危机代表性理论模型分析 | 第41-44页 |
·金融安全网理论 | 第44-47页 |
·股市泡沫、波动性和危机的理论 | 第47-60页 |
·关于股市泡沫的研究 | 第49-53页 |
·股市波动性的研究 | 第53-60页 |
3 股市危机发生机理的逻辑分析框架 | 第60-88页 |
·导致股市危机的内在因素 | 第60-64页 |
·股市危机发生机理的制度和投资者行为交互作用 | 第64-76页 |
·制度因素对股市危机的影响 | 第64-66页 |
·投资者行为与股市危机 | 第66-70页 |
·制度和投资者行为交互作用的逻辑分析框架 | 第70-76页 |
·制度和投资者行为交互作用的模型证明 | 第76-88页 |
·模型推导 | 第77-81页 |
·参数模拟——检验网络规模演进的敛散性 | 第81-84页 |
·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与自信不足 | 第84-88页 |
4 股市危机的经验研究:中美股市危机案例的实证分析 | 第88-107页 |
·股市危机的经验研究(一):2001年中国股市危机的实证分析 | 第88-99页 |
·2001年中国股市危机的表现及衡量指标 | 第88-93页 |
·2001年中国股市危机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93-99页 |
·股市危机的经验研究(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证分析 | 第99-105页 |
·次贷危机的演化过程分析 | 第99-103页 |
·危机期间的传导机制分析 | 第103-105页 |
·股市危机经验研究(三):中美股市危机的比较 | 第105-107页 |
5 股市危机的理论体系架构 | 第107-126页 |
·股市危机的理论体系架构 | 第107-112页 |
·危机管理的研究视角 | 第107-110页 |
·股市危机理论体系架构的构成 | 第110-112页 |
·股市危机发生成因理论 | 第112-117页 |
·对危机原因分析的争议 | 第112-114页 |
·股市危机成因的类型和分析步骤 | 第114-115页 |
·股市危机成因的一个多视角逻辑分析框架 | 第115-117页 |
·股市危机发生过程理论 | 第117-121页 |
·股市危机传导机制理论 | 第121-122页 |
·股市危机后果评估理论 | 第122-124页 |
·股市危机发生周期理论 | 第124-126页 |
6 预防和处置股市危机的股市安全网 | 第126-157页 |
·股市安全网的构成及其功能模式 | 第126-129页 |
·股市安全网的九个功能模式 | 第129-148页 |
·股指平准机制 | 第129-133页 |
·投资者损失赔偿机制 | 第133-137页 |
·投资者资产安全存管机制 | 第137-139页 |
·资金流动性危机救助机制 | 第139-145页 |
·证券经营机构清偿力危机及其市场退出机制 | 第145-146页 |
·危机监测预警机制 | 第146-147页 |
·审慎监管机制 | 第147页 |
·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 第147-148页 |
·股市的司法保障机制 | 第148页 |
·股市安全网现存的问题及历史提供的改革经验 | 第148-154页 |
·股市安全网的构建原则 | 第154-157页 |
·反对安全网措施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 第154-155页 |
·行政化与市场化结合的股市安全网构建原则 | 第155-15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57-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