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与《胡笳十八拍》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5页 |
| 1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 2 研究的缘起、目的、方法 | 第11-15页 |
| 1 重拾蔡琰的生平与经历 | 第15-27页 |
| ·蔡琰生年、初嫁时间、被掳时间 | 第16-18页 |
| ·蔡琰没于哪一支南匈奴 | 第18-21页 |
| ·蔡琰没于南匈奴的经过 | 第21-23页 |
| ·蔡琰生平的其它问题 | 第23-27页 |
| ·蔡琰在南匈奴的身份 | 第23-24页 |
| ·蔡琰的卒年与晚年事迹 | 第24-27页 |
| 2 《胡笳十八拍》的曲辞考辨 | 第27-39页 |
| ·从刘商诗的两篇序言谈起 | 第27-30页 |
| ·《胡笳曲序》 | 第27-28页 |
| ·敦煌遗书中的自序 | 第28-29页 |
| ·敦煌遗书的三个写本 | 第29-30页 |
| ·刘商《十八拍》是拟蔡琰《胡笳曲》的 | 第30-34页 |
| ·"幽怨之词"与"幽愤之情" | 第30-32页 |
| ·刘商拟蔡琰《胡笳曲》的文献佐证 | 第32-34页 |
| ·蔡琰《胡笳曲》的原始形态探析 | 第34-39页 |
| ·范氏记载与"蔡文姬集一卷" | 第35-36页 |
| ·《胡笳曲》的创作时间 | 第36-37页 |
| ·《胡笳曲》的风格 | 第37-39页 |
| 3 《胡笳十八拍》的曲乐考辨 | 第39-55页 |
| ·胡笳与胡笳曲 | 第39-42页 |
| ·作为乐器的胡笳 | 第39-41页 |
| ·现存胡笳曲的曲目简介 | 第41-42页 |
| ·翻笳声入琴曲,确由蔡琰始 | 第42-45页 |
| ·可能性分析 | 第42-43页 |
| ·文献佐证 | 第43-45页 |
| ·从《胡笳曲》到《胡笳十八拍》 | 第45-55页 |
| ·蔡琰《胡笳曲》的原始形态探析 | 第45-46页 |
| ·蔡琰之后《胡笳曲》的流传、演变 | 第46-49页 |
| ·一个猜想:诗与乐的互动 | 第49-52页 |
| ·对王小盾先生观点的辨析 | 第52-55页 |
| 4 《胡笳十八拍》的性别分析 | 第55-64页 |
| ·蔡琰:双重失节的悲运女性 | 第55-59页 |
| ·失女节 | 第55-57页 |
| ·失汉节 | 第57-58页 |
| ·双重困境中的女性言说 | 第58-59页 |
| ·因性而别(一):两首《十八拍》中的妻子"蔡琰" | 第59-61页 |
| ·因性而别(二):两首《十八拍》中的母亲"蔡琰" | 第61-64页 |
| 5 《胡笳十八拍》的话语分析 | 第64-71页 |
| ·两首《十八拍》的叙事结构分析 | 第64-65页 |
| ·两首《十八拍》的语言形象分析 | 第65-67页 |
| ·一个旁证:美术史中的《胡笳十八拍》 | 第67-71页 |
| ·历代《文姬归汉图》简介 | 第67-69页 |
| ·刘商诗被选择的原因 | 第69-71页 |
| 结语 | 第71-82页 |
| 附录1 今存《胡笳十八拍》图画长卷一览 | 第73-75页 |
| 附录2 蔡琰《胡笳十八拍》 | 第75-78页 |
| 附录3 刘商《胡笳十八拍》 | 第78-81页 |
| 附录4 蔡琰五言《悲愤诗》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作者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