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综述 | 第9-35页 |
一、脑卒中的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一) 脑卒中的定义及现状 | 第9页 |
(二) 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第9-10页 |
1、颅内出血 | 第9页 |
2、脑梗塞 | 第9-10页 |
3、其他 | 第10页 |
(三) 脑卒中的临床症状 | 第10-11页 |
1、原发性脑出血的症状 | 第10页 |
2、脑血栓的症状体征 | 第10-11页 |
(四) 脑卒中的诊断要点 | 第11-12页 |
1、检查 | 第11页 |
2、诊断依据 | 第11页 |
3、辨证分型 | 第11-12页 |
二、脑卒中的分布和危险因素 | 第12-15页 |
(一) 脑卒中的分布 | 第12-13页 |
1、地区分布 | 第12页 |
2、时间趋势 | 第12-13页 |
3、人群特征 | 第13页 |
(二)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 第13-15页 |
三、脑卒中的预防 | 第15-17页 |
(一) 一级预防 | 第15-16页 |
(二) 二级预防 | 第16-17页 |
(三) 三级预防 | 第17页 |
四、超敏C-反应蛋白的与血管疾病的研究 | 第17-20页 |
(一) HS-CRP的特点 | 第17-18页 |
(二) CRP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理 | 第18页 |
(三) C-反应蛋白在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四) HS-CRP在评价冠心病危症中的作用 | 第19页 |
(五)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塞早期预测中的临床意义 | 第19-20页 |
五、于氏头针疗法 | 第20-35页 |
(一) 头针起源和发展 | 第20-23页 |
(二) 于氏头针体系 | 第23-24页 |
1、产生 | 第23-24页 |
2、场说 | 第24页 |
3、针刺方法 | 第24页 |
(三) 于氏头针治疗机制 | 第24-32页 |
1、经络学说原理 | 第25-28页 |
2、神经学说原理 | 第28-31页 |
3、生物全息学说原理 | 第31-32页 |
(四) 于氏头针的治疗作用 | 第32-35页 |
1、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 第32-33页 |
2、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 第33-34页 |
3、调和阴阳,协调脏腑 | 第34-35页 |
临床研究 | 第35-39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35-3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三、结果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3页 |
一、于氏头针防治脑卒中的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二、针灸“治未病”的理论 | 第40-41页 |
三、超敏C-反应蛋白与卒中发病的可能机制 | 第41页 |
四、临床疗效分析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个人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