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5-27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和发展历史 | 第15-18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 第15-16页 |
·近红外光谱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应用特点 | 第17-18页 |
·近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 | 第18-20页 |
·卷积平滑处理(Savitzky-Golay Smoothing) | 第18页 |
·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 第18-19页 |
·导数算法处理(Derivative) | 第19页 |
·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 | 第19-20页 |
·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 第21-23页 |
·PLS,RBFNN 建模的优化参数及其算法[82] | 第23-24页 |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流程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蛹虫草菌丝体样品的收集及有效成分标准方法测定 | 第27-35页 |
·器材与试剂 | 第27-2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药品及试剂配置 | 第27-28页 |
·实验菌株 | 第28页 |
·蛹虫草培养基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蛹虫草培养方法 | 第29页 |
·蛹虫草菌丝体样品的制备 | 第29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腺苷含量标准方法测定 | 第29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多糖含量标准方法测定 | 第29-30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虫草酸含量标准方法测定 | 第30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蛋白质含量标准方法测定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腺苷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虫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结合PLS 对蛹虫草菌丝体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35-54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涉及软件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蛹虫草菌丝体样品近红外光谱的扫描 | 第35页 |
·光谱的预处理 | 第35-36页 |
·PLS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53页 |
·蛹虫草菌丝体样品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第36-37页 |
·光谱的预处理 | 第37-41页 |
·异常值的剔除 | 第41-42页 |
·样品集的划分 | 第42-43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腺苷含量PLS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蛋白质含量PLS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虫草酸含量PLS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多糖含量PLS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结合RBFNN 对蛹虫草菌丝体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54-68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实验涉及软件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蛹虫草菌丝体样品近红外光谱的扫描 | 第54页 |
·光谱的预处理 | 第54页 |
·主成分得分 | 第54-55页 |
·最佳RBFNN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6页 |
·光谱主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腺苷含量RBFNN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蛋白质含量RBFNN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58-61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虫草酸含量RBFNN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蛹虫草菌丝体中多糖含量RBFNN 定量分析数学校正模型的建立 | 第63-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模型比较分析 | 第68-69页 |
·取得成果 | 第69-70页 |
·后续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附表 | 第78-8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中文摘要 | 第86-88页 |
Abstract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