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6页 |
·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无性系植物种群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植物种群构件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植物种群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植物种群构件表型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肥披碱草种群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第14-16页 |
1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自然概况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34页 |
·不同生长年限肥披碱草无性系数量和生物量特征及其可塑性 | 第19-21页 |
·肥披碱草无性系数量特征 | 第19-20页 |
·肥披碱草无性系生物量特征 | 第20-21页 |
·无性系构件与无性系大小相关性分析 | 第21-24页 |
·无性系分蘖株数量与丛茎的关系 | 第22-23页 |
·冬眠构件结构及其与丛茎的关系 | 第23-24页 |
·无性系分蘖株生物量与丛茎的关系 | 第24页 |
·肥披碱草生殖分蘖株数量特征以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24-34页 |
·生殖分蘖株数量特征 | 第24-26页 |
·生殖分蘖株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3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分蘖株和冬眠构件的结构 | 第34页 |
·不同构件数量性状的表型可塑性 | 第34页 |
·无性系构件数量以及生物量与丛径之间的生长规律 | 第34-35页 |
·生殖分蘖株数量性状的表型可塑性及其主要的生长规律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