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常用英文缩写词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5-29页 |
1. 微生物药物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2. 研究依据 | 第16-23页 |
3. 研究目的 | 第23-29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9-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35页 |
·主要仪器 | 第29-31页 |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来源菌株 | 第31页 |
·抗菌实验指示菌 | 第31-32页 |
·抗肿瘤实验所用癌细胞株 | 第32页 |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32-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47页 |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 | 第35-40页 |
·玫瑰孢链霉菌 FIM99608 的发酵 | 第35-38页 |
·链霉菌 FIM040512 的发酵 | 第38-40页 |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40-43页 |
·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 | 第40-41页 |
·硅胶柱层析 | 第41-42页 |
·高效液相色谱 | 第42页 |
·高压制备液相色谱 | 第42页 |
·高速逆流色谱 | 第42-43页 |
·重结晶 | 第43页 |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3-44页 |
·核磁共振 | 第43页 |
·质谱 | 第43页 |
·紫外吸收光谱 | 第43页 |
·红外吸收光谱 | 第43-44页 |
·生物活性测定 | 第44-47页 |
·抗细菌实验 | 第44页 |
·抗真菌实验 | 第44页 |
·抗肿瘤实验 | 第44-47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7-74页 |
1. 玫瑰孢链霉菌FIM99608 次级代谢产物中2 个新化合物Y 和Z 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测定 | 第47-58页 |
·玫瑰孢链霉菌 FIM99608 的发酵培养及发酵液预处理 | 第47-50页 |
·化合物 Y 和 Z 的分离纯化 | 第50-52页 |
·化合物 Y 和 Z 的结构鉴定 | 第52-56页 |
·化合物 Y 的结构解析 | 第52-54页 |
·化合物 Z 的结构解析 | 第54-56页 |
·化合物 Y 和 Z 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56-58页 |
·抗细菌活性测定 | 第56页 |
·抗真菌活性测定 | 第56页 |
·抗肿瘤活性测定 | 第56-58页 |
2. 链霉菌FIM040512 次级代谢产物中化合物X 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测定 | 第58-66页 |
·链霉菌 FIM040512 的发酵培养及发酵液预处理 | 第58-59页 |
·化合物 X 的分离纯化 | 第59页 |
·化合物 X 的结构鉴定 | 第59-62页 |
·化合物 X 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62-66页 |
·抗细菌活性测定 | 第62-63页 |
·抗真菌活性测定 | 第63页 |
·抗肿瘤活性测定 | 第63-66页 |
3. 链霉菌FIM040512 产生的抗霉素6 个组分的高速逆流分离 | 第66-74页 |
·链霉菌 FIM040512 的发酵培养及发酵液预处理 | 第66页 |
·含抗霉素 6 个组分粗品的制备 | 第66页 |
·高速逆流色谱法用于分离 6 个抗霉素组分 | 第66-70页 |
·高速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确定 | 第66-67页 |
·抗霉素 6 个组分的分离 | 第67-70页 |
·质谱鉴定分离得到的 6 个抗霉素组分 | 第70-74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74-79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图 | 第90-118页 |
综述 | 第118-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