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对象、材料和方法 | 第16-27页 |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16-17页 |
2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9-27页 |
结果 | 第27-33页 |
1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一般指标比较 | 第27页 |
2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斑块发生率、脉压比较 | 第27页 |
3 不同血压水平间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脉压比较 | 第27-28页 |
4 不同年龄组间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脉压比较 | 第28页 |
5 以baPWV=1400cm/s为分界点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高baPWV组(baPWV≥1400cm/s)和低baPWV组(baPWV<1400cm/s) | 第28页 |
6 以IMT=0.9mm为分界点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IMT≥0.9mm)和IMT正常组(IMT<0.9mm) | 第28-29页 |
7 依据不同脉压水平高血压患者分三组:低脉压组(PP<51mmHg)、中等脉压组(51mmHg≤PP≤65mmHg)和高脉压组(PP>65mmHg)组 | 第29页 |
8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脉压与各研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9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脉压影响因素 | 第30页 |
10 ACE I/D 和 AT1RA1166C 基因多态性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11 AT1R基因A1166C和ACE基因I/D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 | 第31页 |
12 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血压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脉压的关系 | 第31-32页 |
13 高血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压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脉压的关系 | 第32页 |
14 基因联合作用对血压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脉压的影响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4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33页 |
2 动脉硬化的形成机制 | 第33-34页 |
3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WV,baPWV) | 第34-37页 |
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 | 第37-41页 |
5 脉压(pulse pressure, PP) | 第41-43页 |
6 baPWV 、颈动脉IMT 及脉压的关系 | 第43页 |
7 AT1R 基因多态性、ACE 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 第43-45页 |
8 ACE基因I/D多态性、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78页 |
综述 | 第78-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