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8-19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18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理论 | 第19-32页 |
·贷款风险分类理论 | 第19-27页 |
·贷款风险分类的基本内容 | 第19-21页 |
·贷款风险分类法与“一逾两呆”分类法 | 第21-27页 |
·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及含义 | 第27-28页 |
·贷款风险分类的基本程序 | 第28-32页 |
3. 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2-53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32-34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贷款风险分类法的实施使农村信用社初步掌握了贷款的真实状况 | 第35页 |
·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第35-36页 |
·贷款风险分类法的实施更新了信贷管理理念 | 第36页 |
·转变了贷款管理模式,信贷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 第36-37页 |
·贷款风险分类的实施增强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 第37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尚存的问题 | 第37-47页 |
·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实施不到位,分类结果表面化、粗糙化 | 第37-39页 |
·农村信用社对贷款风险分类的管理与分类要求不匹配 | 第39-46页 |
·外部环境为贷款风险分类的实施增加了困难 | 第46-47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风险分类障碍的原因剖析 | 第47-53页 |
·贷款风险分类的表面化及分类标准的定性化影响了贷款风险分类结果 | 第47页 |
·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的低水平运作,导致了贷款分类管理的低效率 | 第47-50页 |
·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与政府扶持的不到位,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实施的外部障碍 | 第50-53页 |
4. 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 第53-71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风险分类的量化管理 | 第53-62页 |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的思路 | 第53-57页 |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因素的选择性问题 | 第57-61页 |
·贷款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61页 |
·贷款分类结果的调整 | 第61-62页 |
·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 第62-68页 |
·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外部环境的措施 | 第68-71页 |
5. 研究结论 | 第71-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