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2-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一)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一、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一) 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 | 第17-18页 |
(二) 有关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文献研究 | 第19-27页 |
(一) 有关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文献 | 第19-20页 |
(二) 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方面的研究 | 第20-27页 |
三、关税同盟理论中的贸易效应分析 | 第27-32页 |
(一) 关税同盟的直接贸易效应 | 第28-30页 |
(二) 关税同盟的间接贸易效应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利用贸易指数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 | 第32-45页 |
一、通过比较优势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 第32-39页 |
(一) 比较优势的度量及其与贸易效应的关系 | 第32-33页 |
(二) 通过RCA指数判断贸易效应的方法 | 第33-34页 |
(三) RCA指数的计算 | 第34-35页 |
(四) RCA指数的贸易效应分析 | 第35-39页 |
二、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 第39-45页 |
(一) 贸易结合度及其与贸易效应的关系 | 第39-40页 |
(二) 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计算及贸易效应分析 | 第40-45页 |
第四部分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 | 第45-56页 |
一、关于引力模型的简介 | 第45-46页 |
二、利用引力模型分析贸易效应的方法及数据说明 | 第46-49页 |
(一) 模型说明 | 第46-48页 |
(二) 样本国家范围 | 第48-49页 |
(三)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49页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49-56页 |
(一) 模型的回归结果及贸易效应分析 | 第50-52页 |
(二) 解释变量对贸易效应影响的相对地位分析 | 第52-54页 |
(三) 东盟国家贸易潜力的测算 | 第54-56页 |
第五部分 扩大中国与东盟地区贸易效应的政策建议 | 第56-65页 |
一、扩大直接贸易效应的对策分析 | 第56-60页 |
(一) 发展产业内贸易,扩大贸易创造效应 | 第56-59页 |
(二) 协调好同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关系,避免贸易转移带来的摩擦 | 第59-60页 |
二、扩大间接贸易效应的对策分析 | 第60-65页 |
(一) 正确处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竞争与互补 | 第60-62页 |
(二) 扩大双方之间投资,促进贸易发展 | 第62-63页 |
(三) 帮助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扩大贸易创造效应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