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缩写符号表 | 第10-12页 |
| 目录 | 第12-16页 |
| 1 绪论 | 第16-46页 |
|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 ·脂质体形成原理和组成 | 第16-17页 |
| ·脂质体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 第17页 |
|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 ·脂质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 ·长循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 ·长循环脂质体概述 | 第22-23页 |
| ·长循环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 第23-26页 |
| ·长循环脂质体作为基因药物的研究 | 第26-27页 |
| ·长循环脂质体用于其它药物的研究 | 第27页 |
| ·新型长循环脂质体 | 第27-29页 |
| ·冬凌草甲素的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 ·理化性质 | 第29-30页 |
| ·冬凌草甲素的抗肿瘤作用 | 第30-33页 |
| ·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33页 |
| ·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 ·剂型与临床研究 | 第34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4-37页 |
| ·选题背景 | 第35-36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6页 |
| 2 冬凌草甲素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第46-74页 |
| ·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 ·材料 | 第46页 |
|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 ·主要仪器 | 第46-47页 |
| ·方法与结果 | 第47-63页 |
| ·冬凌草中冬凌草甲素的含量测定 | 第47-53页 |
| ·冬凌草甲素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 第53-54页 |
| ·冬凌草醇提液的活性炭脱色工艺研究 | 第54-56页 |
|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冬凌草中冬凌草甲素的分离纯化 | 第56-60页 |
| ·产物结构表征 | 第60-63页 |
| ·讨论 | 第63-69页 |
| ·关于冬凌草中冬凌草甲素的含量测定 | 第63-64页 |
| ·关于超声提取 | 第64-66页 |
| ·关于活性炭脱色 | 第66-67页 |
| ·关于制备色谱纯化冬凌草甲素的条件 | 第67-69页 |
| ·小结 | 第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3 冬凌草甲素长循环脂质体制备工艺和理化性质研究 | 第74-104页 |
| ·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74-75页 |
| ·材料 | 第74页 |
| ·主要试剂 | 第74-75页 |
| ·主要仪器 | 第75页 |
| ·方法与结果 | 第75-97页 |
|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第75-82页 |
| ·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 | 第82-87页 |
| ·脂质体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 第87-92页 |
| ·脂质体理化性质研究 | 第92-95页 |
| ·贮存温度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95-97页 |
| ·讨论 | 第97-102页 |
| ·关于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第97-98页 |
| ·关于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98-99页 |
| ·关于脂质体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第99-100页 |
| ·关于脂质体粒径和冬凌草甲素含量测定 | 第100-101页 |
| ·关于脂质体的稳定性 | 第101-102页 |
| ·小结 | 第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 4 冬凌草甲素长循环脂质体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104-132页 |
| ·材料、实验仪器及实验动物 | 第104-105页 |
| ·材料 | 第104页 |
| ·主要试剂 | 第104页 |
| ·主要仪器 | 第104-105页 |
| ·实验动物 | 第105页 |
| ·方法与结果 | 第105-126页 |
| ·生物样品中冬凌草甲素测定方法研究 | 第105-112页 |
| ·脂质体在小鼠体内分布和经时变化规律研究 | 第112-126页 |
| ·讨论 | 第126-128页 |
| ·关于生物样品的HPLC分析 | 第127页 |
| ·关于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 | 第127-128页 |
| ·小结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 5 冬凌草甲素长循环脂质体的药效学研究 | 第132-136页 |
| ·材料、实验仪器及实验动物 | 第132页 |
| ·材料 | 第132页 |
| ·主要试剂 | 第1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132页 |
| ·细胞株及试验动物 | 第132页 |
| ·方法与结果 | 第132-133页 |
| ·讨论 | 第133-134页 |
| ·小结 | 第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36页 |
| 6 结论及今后的工作 | 第136-138页 |
| ·结论 | 第136-137页 |
|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37页 |
| ·今后的工作 | 第137-138页 |
| 致谢 | 第138-140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