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对灵武长枣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31页 |
| ·水果采后病害的发生和防治现状 | 第10-12页 |
| ·水果生产和采后病害的发生 | 第10-11页 |
| ·防治现状 | 第11-12页 |
| ·生物防治 | 第12-25页 |
| ·生物防治的策略和可行性 | 第12页 |
| ·生物防治的定义和途径 | 第12-13页 |
| ·生物防治因子的利用 | 第13-17页 |
| ·拮抗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17-18页 |
| ·拮抗菌的利用途径 | 第18-20页 |
| ·提高生防效果的措施 | 第20-23页 |
| ·拮抗菌的应用与商品化 | 第23-25页 |
| ·拮抗酵母菌应用于生物防治的研究 | 第25-29页 |
| ·拮抗酵母菌的种类 | 第25-27页 |
| ·拮抗酵母菌用于果蔬采后病害防治的生物学特点 | 第27页 |
| ·拮抗酵母菌的作用机理 | 第27-29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6页 |
| ·供试仪器和材料 | 第31-35页 |
| ·供试仪器 | 第31页 |
| ·供试基础培养基 | 第31-32页 |
| ·供试试剂 | 第32-34页 |
| ·其他试剂/染液 | 第34-35页 |
| ·灵武长枣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5-36页 |
| ·样品采集 | 第35页 |
|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35页 |
|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35-36页 |
| ·病原菌的初步鉴定 | 第36页 |
|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36-38页 |
| ·拮抗菌的分离 | 第36-37页 |
| ·拮抗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37页 |
| ·拮抗菌的筛选 | 第37-38页 |
| ·拮抗酵母菌的鉴定 | 第38-41页 |
| ·拮抗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 | 第38-39页 |
| ·拮抗酵母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39-41页 |
| ·拮抗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1-42页 |
| ·生长曲线和比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41页 |
| ·不同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pH值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 ·拮抗菌对长枣优势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 第42-43页 |
| ·不同浓度的离体(in vitro)抑菌试验 | 第42页 |
| ·不同接种时间的活体(in vivo)抑菌试验 | 第42-43页 |
| ·拮抗菌的抑菌机理初步研究 | 第43-45页 |
| ·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竞争 | 第43页 |
| ·诱导寄主产生抗性 | 第43-45页 |
| ·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6-65页 |
| ·灵武长枣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6-48页 |
| ·病原菌的分离率及致病性测定 | 第46-47页 |
|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鉴定 | 第47-48页 |
|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48-51页 |
| ·离体(in vitro)筛选 | 第48-49页 |
| ·活体(in vivo)筛选 | 第49-51页 |
| ·拮抗酵母菌的鉴定 | 第51-53页 |
| ·拮抗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 | 第51页 |
| ·拮抗酵母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51-53页 |
| ·酵母菌Y-6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3-56页 |
| ·生长曲线和比生长速率 | 第53-54页 |
| ·不同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4页 |
| ·不同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 ·不同碳源、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 ·不同无机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6页 |
| ·酵母菌Y-6对长枣优势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 第56-58页 |
| ·不同浓度的离体(in vitro)抑菌试验 | 第56-57页 |
| ·不同接种时间的活体(in vivo)抑菌试验 | 第57-58页 |
| ·酵母菌Y-6的抑菌机理初步研究 | 第58-65页 |
| ·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竞争 | 第58-61页 |
| ·诱导寄主产生抗性 | 第61-65页 |
| 4 结论 | 第65-66页 |
| 5 展望 | 第66-67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7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4-75页 |
| 8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