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发展阶段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9页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孙中山宪政思想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 ·有关政体问题的研究 | 第18-20页 |
| ·平等观与自由观 | 第20-21页 |
| ·比较研究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研究的范围与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 第22-26页 |
| ·研究范围 | 第22-23页 |
| ·论文的难点 | 第23-24页 |
| ·论文的重点 | 第24-25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 ·历史文献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比较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政治文化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近代宪政与孙中山取法美国 | 第29-64页 |
| 第一节 西方宪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第30-37页 |
|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 第30-31页 |
| ·西方宪政思想的传播 | 第31-34页 |
| ·美国宪政思想的输入 | 第34-37页 |
| 第二节 孙中山的美国背景 | 第37-47页 |
| ·初步接触美国文化 | 第38-40页 |
| ·创建兴中会 | 第40-41页 |
| ·与立宪派论战 | 第41-44页 |
| ·发表对美宣言 | 第44-45页 |
| ·成立美国同盟会 | 第45-47页 |
| 第三节 三民主义思想与美国的关联 | 第47-64页 |
| ·“五族共和”观念与美国民族融合 | 第47-50页 |
| ·平均地权与“单一税”理论 | 第50-52页 |
| ·《实业计划》与美国建国经验 | 第52-55页 |
| ·民生史观与威廉 | 第55-60页 |
| ·孙中山与华盛顿、林肯 | 第60-64页 |
| 第三章 照搬与模仿 | 第64-113页 |
| 第一节 反专制革命 | 第64-73页 |
| ·早期改造中国的意识 | 第65-68页 |
| ·革命手段的选择 | 第68-73页 |
| 第二节 孙中山的共和观 | 第73-85页 |
| ·采用美国的共和模式 | 第73-79页 |
| ·孙中山的共和观 | 第79-83页 |
| ·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实践 | 第83-85页 |
| 第三节 孙中山的立宪观 | 第85-103页 |
| ·分权与制衡思想 | 第86-92页 |
| ·总统制与内阁制 | 第92-94页 |
| ·共和国宪法的设想 | 第94-100页 |
| ·议会政治理念 | 第100-103页 |
| 第四节 政党政治论 | 第103-108页 |
| ·“政党”与“革命党” | 第103-105页 |
| ·政党与政党政治观 | 第105-108页 |
| 第五节 联邦制设想 | 第108-113页 |
| ·联邦制思想在中国传播 | 第108-109页 |
| ·联邦制构想 | 第109-111页 |
| ·“建单一之国” | 第111-113页 |
| 第四章 怀疑与反思 | 第113-138页 |
| 第一节 昙花一现的议会政治 | 第113-121页 |
| ·废弃《约法》与帝制复辟 | 第113-116页 |
| ·北洋军阀毁法活动 | 第116-118页 |
| ·护法运动与“再造共和” | 第118-121页 |
| 第二节 对美国式政体的反思 | 第121-132页 |
| ·反思共和国失败的原因 | 第122-124页 |
| ·反思美国式共和模式 | 第124-126页 |
| ·“以人治党”的实施 | 第126-129页 |
| ·“县治”的提出 | 第129-132页 |
| 第三节 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影响 | 第132-138页 |
| ·美国进步主义运动 | 第133-134页 |
| ·直接民权与全民政治的提出 | 第134-138页 |
| 第五章 扬弃与超越 | 第138-179页 |
| 第一节 伟大的转变 | 第139-146页 |
| ·对美国的失望 | 第139-143页 |
| ·十月革命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 ·实用主义倾向 | 第144-146页 |
| 第二节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新发展 | 第146-167页 |
| ·从间接民权到直接民权 | 第147-149页 |
| ·从“五权分立”到政府的五个部门 | 第149-151页 |
| ·从政党政治到“以人治党”及“以党治国” | 第151-155页 |
| ·从有限政府到万能政府 | 第155-158页 |
| ·从权力制衡到权能分治 | 第158-161页 |
| ·从联邦制到县治 | 第161-163页 |
| ·从议会到国民大会 | 第163-167页 |
| 第三节 孙中山平等自由思想的发展演变 | 第167-179页 |
| ·“二次革命”之前 | 第167-171页 |
| ·“二次革命”至护法时期 | 第171-172页 |
| ·联俄联共时期 | 第172-179页 |
| 第六章 余论:评价与镜鉴 | 第179-195页 |
| 第一节 发展阶段之特点 | 第179-185页 |
| ·因时而变的“取法乎上”原则 | 第179-181页 |
| ·求达目标的目的性原则 | 第181-183页 |
| ·移植失败与回归传统 | 第183-185页 |
| 第二节 美国模式移植之反思 | 第185-190页 |
| ·两种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 | 第185-187页 |
| ·对宪政价值理解的误差 | 第187-188页 |
| ·立宪主义基石的阙如 | 第188-189页 |
| ·对国情和民情认识的误区 | 第189-190页 |
| 第三节 发展阶段之镜鉴 | 第190-195页 |
| ·“洋为中用”与“踵事增华” | 第191-192页 |
| ·宪法至上与法治意识 | 第192-193页 |
|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 第193-195页 |
| 结语 | 第195-1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7-207页 |
| 致谢 | 第207-20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 | 第208页 |